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学习材料 >> 正文
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技巧


  一、从异常时间上发现问题
  (一)从经济业务发生的特定时间上发现异常时间。-,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假如会计凭证上没有反映业务发生的特定时间,或所反映的特定时间与经济业务的内容有明显矛盾,就应视为异常时间,需要借助其他资料,进一步核查。
  (二)从时间长短中发现异常时间。在商品购销过程中,商品的购、销、调、存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并且可以凭借有效单据测算正常的时间,假如发现先后顺序无故颠倒,或在时间上远远超过了正常时间,就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
  二、从异常的地点发现问题
  (一)从距离的远近发现异常地点。企业经营过程中,同一商品可以从多渠道,多地点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为节约成本,应就近采购,而舍近求远,或频繁多次倒买倒卖的采购行为,就有拉关系,得回扣,贪污钱财之嫌,应作为异常地点,进一步查明原因。
  (二)从商品流向发现异常地点。商品流向决定了购销业务所涉及的地点有一定的规律。假如地点与经济业务的内容无关或相矛盾,电应视为异常地点做进一步调查。
  三、从异常数字中发现问题
  (一)从数字值的大小变化发现异常数字。要把握经济业务本身量的界限。如某企业的治理费每月在—元之间,而本月达到元,这元对这个企业一个月的治理费来讲,就是异常数字,需要作进一步审查,以便弄清疑点。
  (二)从数字的正负方向发现异常数字。-,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应把握经济业务本身应该是正数,还是应该是负数,或者既可以是正数又可能是负数。如资产账户中的固定资产、材料、货币资金等,都应该是正数,假如出现负数,便是异常数字,需要进一步具体查明。
  (三)从数字的精确度发现异常数字。—般来讲,会计核算的数字比财务汁划的数字要精确。在会计核算数字中,该精确的而没有精确,不该精确的而精确到脱离实际的程度,均是异常数字,需要问个为什么,并进一步弄个明白。
  四、从账户之间异常对应关系发现问题
  (一)从资金运动的去向发现异常账户对应关系。资金运动总是有来龙去脉的,商品资金是由货币资金而来的,具体是通过“库存商品”账户反映其来路。在正常情况下,“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对应“银行存款”账户或“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反映商品的减少,在正常情况下,其去向有出售和本单位领用;在非凡情况卜,有库存盘亏、毁损等。因此,与“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相对应账户有“银行存款”、“应收账款”、“治理费”、“待处理损失”等账户。查账时发现异常去向,应非凡注重,进一步弄清真实情况。
  (二)从资金运动的来路发现异常的账户对应关系。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涉及有关资金来源与去向两个方面,如货币资金减少,可能形成商品资金,也可能形成债权,还可能购置固定资产。假如发现非对应关系,应作为异常对应关系加以审查。
  (三)从没有原始凭证的应收款、应付款的转账中发现异常账户的对应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单位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应收款、应付款账户作手脚。因此。查账时应非凡注重审查那些没有原始凭证的应收款、应付款账户。
  此外,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发现问题的侧重点。如:被审计单位的要害人员突变,就要查“活”账,从实际的经济活动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去发现线索;再如:被审计单位有账外“账”,就应查清落实账外“账”的来

源、形成过程及存在形式,便可发现问题。

《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技巧》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投资技巧与策略
       转债投资技巧三招
       投资技巧自然趋势线论
       判定形态转换技巧
       编制审计报告技巧分析
       利息支出扣除有技巧
       固定资产内查技巧
       刍谈审计疑点查证技巧
       培训小技巧
       投资技巧
     
    五四之约青年聚会联谊活动主持词
    镇委书记招商引资会议典型讲话
    检察院用真诚爱心擦亮控申之窗演…
    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讲座提纲
    乡镇党委创建六个好目标方案
    六抓六求——乡镇人大的有益探索
    有关小学体育教学领悟文稿
    [推荐]将人生支点架党旗下
    煤矿安全演讲遵纪守法关爱生命
    公司差旅费报销制度
    加强审计工作意见
    水资源预算审计管理办法
    建设工程审计监督管理办法
    审计局谋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
    加强审计工作指导意见
    领导和国企领导人审计工作方
    党委审计项目工作计划
    审计厅年终工作计划
    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
    审计局党风廉政纪监情况报告
    学习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