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城区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如何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是关乎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课题。为了全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针对性的提出“畅通、蓝天、清水、清洁、绿色、宁静、平安”等七大工程,城市管理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之一。使城市经济步入健康文明和谐发展的轨道。

一、城市管理方面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在城市管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但存在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壅堵日趋严重。

一是城区道路网建设远远不适应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自年撤地设市以来。其中,车行道宽在20米以上的仅占到27.3%同时,市区内南北通道多,东西通道少,由于规划的原因,许多路段为顶头路,限制了车辆的畅通。

二是近年来机动车迅猛增长。小轿车保有量由年的2305辆增加到现在2.46万辆,同期私家车保有量则由2114辆增加到2.26万辆,分别增长了10.65倍和10.7倍,摩托车和三轮车(不含农机部门注册登记数)保有量达到3.4万辆。这一庞大数量的车群在城区运行,出现交通壅堵是不言而喻的据调查,榆林城区最壅堵的路段有榆阳中路、新建路等,最壅堵的路口有新建路与榆阳车站十字,新建路与普济寺巷、新楼巷、盐市巷、钟楼巷、红山路交叉口,长城路与榆阳路、钟楼巷、人民路交叉口。其中人民路与长城路十字和榆阳路与新建路十字,最高一小时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车流总量分别达到1.1万车次和9866车次。

三是长途客运汽车站的布局不合理。现有的长途客运汽车站均处在城区的商业中心。每小时车流量达2500辆,仅市运司每天发往各地的客运车辆就达1100多辆。

四是市内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榆林与延安市区人口数量相近。公交车133辆,出租车464辆。而延安市现有公交线路28条,公交车286辆,出租车453辆,延安市城区的交通秩序和运营状况明显优于榆林。

五是榆林城区没有专门停车场。

六是市区交通流量大的21个平交路口。且无安装电子监控器,有些交通标志、标线也没有按标准设置。

七是出租车管理不严。造成交通秩序混乱,事故不断发生。

八是一些商场、酒店、医院门前熟食、瓜果、杂货摊点乱摆。直接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2大气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一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值一直超标。因为榆林城区年耗煤总量约60多万吨。市民小炉灶直接燃煤约30万吨,冬季采暖期耗煤约占全年总量的80%以上。城区现有建筑面积约1132万平方米,而小锅炉和小炉灶供热面积约867万平方米,占到总面积的76%。

二是天然气、集中供热的数量和范围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榆林城区现有居民58225户。已安装天然气28330户,气化率达到95%平房28404户,安装天然气2264户,气化率仅为13%现建成的南郊供热站供热能力160万平方米,仅为新建南路、肤施路和上郡路两侧供热,占城市热负荷的8.83%供需矛盾突出。

三是北郊、西沙热电厂建设项目因受征地、容量等限制不能及时开工。

四是车辆尾气超标排放、沙尘暴频发也给大气污染治理带来了困难。

3城区污水、垃圾处理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一是城区水污染加剧。据调查。最差的v类水超标达4倍多。红石峡断面高锰酸盐和氨氮也略超ι类水标准。

二是缺乏水源地监测保护措施。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女性思想品德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经济贫富两极化调研报告
       高校生就业趋势调研报告
       国税系统在岗培训调研报告
       水电产业运作状况调研报告
       国内肉鸡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高校生维权意识调研报告
       雷电防范工作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现象调研报告
       乡镇土地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市房地产经纪机构检查情况汇报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请示
    公路建设交通治理年经验交流材料
    建设新型农村经验材料
    支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问题
    企业税收检查管理讲话
    乡镇效能建设解析料料
    乡村集体资金管理工作报告
    县财政部门年终报告
    党政政务督查工作管理办法
    创建电子政务管理办法
    财政支出管理工作意见
    城区规划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市场中介信息采集和发布管理
    一日游经营项目管理办法
    旅游业管理办法
    旅游客车管理办法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