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文秘知识 >> 正文
司法系统骨干培训通知

各区县、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依法治理办公室:

按照市“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为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市“十二五”时期依法治市工作纲要和市人大决议,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各类普法骨干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指导水平,推动“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办公室要求各区县、各单位认真抓好本地区、本部门“六五”普法骨干培训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六五”普法骨干培训的重要意义

普法骨干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我市“六五”普法各项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实现,也影响着我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既为法制宣传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也为普法骨干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各区县、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普法骨干培训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指导水平,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为切实做好本地区、本部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推进全市“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实施,为实现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及时调整普法讲师团,为普法骨干培训提供师资力量

各区县、各部门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及时调整本地区、本部门普法讲师团成员,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心普法教育事业的专家和执法部门业务骨干充实到讲师团,进一步加强普法讲师团师资队伍。讲师团成立后,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组织宣讲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体系,宣讲本部门、本行业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扎实推进“法治”建设进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围绕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围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入到全市各级机关、学校、宗教活动场所、农村和社区广泛宣传讲解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讲解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讲解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灌输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

三、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

各区县、市委各部门要结合市、区(县)“六五”普法规划、纲要、决议内容及部门规划,3月底前完成本地区、本部门“六五”普法骨干培训工作。培训班要采取邀请法学专家、普法讲师团成员专题授课的形式进行,重点讲解市、区(县)“六五”普法规划、“十二五”时期依法治理工作纲要、人大决议以及本地区重点普及的法律法规、本部门专业法律法规等内容。普法骨干为本地区机关、乡镇、街道、学校、企业、村、社区、宗教寺院、单位和本部门专兼职法制宣传员。各区县、各单位对普法骨干培训结束后,要求普法骨干深入企业、村、社区、学校、寺院等基层单位,通过开展“法律七进”、以会代训、法治讲坛等形式,加强对各类普法对象的法制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确保法制培训取得实效,进一步增强法制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各区县、各部门将普法骨干培训情况及时上报治市办。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贯彻律师工作实施意见通知
       司法鉴定专项检查通知
       司法系统理论调研通知
       社区矫正异地协作工作通知
       推进联村富民活动方案
       深化远程教育学用活动方案
       道路客运市场整治活动方案
       改革镇机关公务用车制度工作总结
       乡镇特困区域发展与扶贫工作计划
       水务全年工作计划
     
    县委领导就加强森林火灾的发言
    生物实验报告
    司法行政总结大会讲话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武威市第一…
    元旦春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城市地铁建设可行性报告
    工会主席市总九届一次会议讲话
    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
    局机关对创建学习型工作报告
    读光辉的旗帜的领悟
    司法局法律援助安排意见
    司法行政工作重点安排意见
    基层司法局工作安排意见
    司法行政工作制度建设实施意
    司法局理论调研工作要点
    司法鉴定专项检查通知
    司法系统理论调研通知
    行业系统消防安全管理意见
    医疗系统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意
    党政系统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
    文秘知识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