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正文
平凡的感动作文600字

我们又被一位年轻人感动。他想要用自己的青春让阳光洒满贫困孩子的心灵,他点亮了爱的火把,却刺痛了人们习惯黑暗的眼睛。这一年,他让人们泪流满面。他,就是西部支教大学生徐本禹。
  ——2005,我们还是为一个平凡人而感动。当“麦莎”来临时,他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毫不犹豫,因为纵身一跃是源自内心的品质。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河南民工,叫魏青刚。
  一颗善良的心,一双温暖的手,便是凡者的全部。默默付出中,我们已被感动,因为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
  时过境迁,但感动不会变;岁月流逝,但一颗爱心永不消逝。人,并不一定要凭借轰轰烈烈的事迹才能证明你的热心,平日里的举手之劳就是一种美德;人,也并不一定要英雄史诗般的壮举才能体现崇高的品质,点滴小事就是构筑人性的基石;人,不一定需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这样的豪言壮语,也不一定需要赴汤蹈火、舍生忘死般的无畏牺牲,发自内心的默默付出,就能感动全世界。
  季羡林说过:“做一个好人其实很简单,只要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一些就行了。”中科院院士王选把要求再降低,说只要考虑别人和自己一样多就行了。真的,其实闪光的人性并不都是伟大、壮烈的,往往都是平凡而又温暖的。
  幼时我就曾背诵过“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训诫,至今依然谨记在心。在这个春雨霏霏的日子里,在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忽然感悟到原来善行就是那么简单:
  在晃荡的车厢里,起身让位于需要者;
  在茵茵的草坪中,拾起不和谐的垃圾;
  在菁菁校园里,为来访者指明去路;
  这样就够了,真的就这么简单平凡,却令人感动。
平凡的感动作文800字
  看惯了城市里的繁华,我更喜欢小镇上的安怡。看惯了高楼大厦的摩登,我更看好溪畔小屋的悠哉。看惯了卢浮宫里的艺术珍品,我更欣赏街头艺人的底蕴。
  我家是在小区里的,然而一墙之隔的,是一条传统的,有着七十年代风格的小巷。青的以致稍稍发墨色的土砖上,还依稀地,有着当年大字报的印子。巷很窄,但在旁的粮铺还是时常有人问津。从我的窗台看去,那腐朽了的门板,便使我读出了时间的记忆。
  从前,这儿有个茶铺子。听邻家老人说,起初,这儿什么茶都卖,有普洱,毛尖,乌龙,茗茶,甚至还有当时只有外国人才喝的麦茶。但后来便只卖茗茶了。据说是店主家中发生了变故,妻子去世了,而妻生前最爱的就是茗茶了。但他自己却说是茗茶的清新能使自己找到艺术的灵感。他其实是个民间的艺人,精通书法p篆刻和中国画,小时侯在私塾里念过书,所以作文也颇有番味道。
  丧妻后,他便执着于所长,茶铺过了段日子,也关了。
  当墙头红杏探头,他泼墨书法;当蝉吟柳梢,他潜心雕刻;当秋叶凋零,他淡彩水墨;当白雪纷飞,他白描撰文。
  一个个轮回,让他须髯掩颈。一个个春秋,使他鬓发霜白。但他依旧……
  一天,我想要去一趟那个小巷。虽只有一墙之隔,但我却迂回了好久。
  一到那小巷,我便好像步入从前,追寻那历史的踪迹,复古得我,难以自拔。一切便都如泛黄的相片一般,让我循着它那香味。
  一阵墨香。我看见一位耄耋老人正静静地舞动着墨毫,写着些什么。我不禁上前去看。只见老人狂草地书写着李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chuzhong/chusan/201211/176524.html
  • 上一个初中作文:
  • 下一个初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心中绽放的花朵作文600字
       关于开卷有益的作文600字
       痛并快乐着初中作文600字
       梦醒时分作文600字
       我很幸运初中作文
       品读人生作文500字
       文学伴我成长作文
       假如明天不再来临作文
       老师不在的时候作文
       倾听自己的心跳作文
     
     不倒的长城作文800字
     我的成长三部曲作文
     世界真奇妙作文
     关于笑容的作文
     家和万事兴的作文
     我心中的彩虹作文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
     仿山中访友的作文
     生命的渴望作文
     关于心灵的作文
    我身边的感动作文600字
    被爱的感觉真好作文
    并不平凡作文
    身边的感动作文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作文
    长大的感觉真好作文
    平凡的一天作文
    平凡也美丽作文600字
    什么的感觉真好作文600字
    新学期的感受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