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写人作文 >> 正文
诸葛亮

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挥泪斩马谡(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篇四:诸葛亮的故事】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每次出场时都手持羽扇?是习惯还是另有其因。
   这个原因还要从诸葛亮拜访黄承彦说起。诸葛先生拜访黄老大时,双方话语甚为投机。两人就天下形式谈到兴处时,手舞足蹈,指点江山;谈到不如意时,微露不快,满面忧色。天下大事谈毕,诸葛先生又于含蓄中对黄老大表达了对其女儿阿丑的爱慕之情。黄老大笑而不语,只是在临走的时候让女儿送诸葛。
   阿丑陪诸葛亮行至屋外,从怀中掏出一物赠予诸葛先生。诸葛亮接过定眼一看,原来是一把色彩各异的羽毛做成的扇子。或许答案在这里就可以找出了。可是…阿丑问:“诸葛先生,你知道家父送你这把扇子是什么用意?”诸葛亮马上回答,此物礼轻意重。阿丑说,这就算是其中一个答案吧,诸葛先生可知他还有其他的用意?诸葛仔细想下,无从答起,便说愿闻其详。阿丑轻声说道:“诸葛先生,你刚才跟家父在畅谈天下大事之时,提到刘备先生请你出山,顿时眉飞色舞;讲到你胸怀大志,立刻气宇轩昂。但是诸葛先生,家父发现你每次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讲到孙权就忧心忡忡。大丈夫做事情,无论得失,总要沉得住气才行。像你这样总将个人悲欢得失挂在脸上,将个人内心所想表现在外人面前,又何谈‘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他送你的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希望你能将心中所想适当内敛,得能勿轻喜,失亦勿过悲。”
   后记,生活犹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时,也不免会有波涛汹涌。得失成败是其中再自然不过的经历,或许我们无发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不妨自己也给自己装一把羽扇,驱走得意时的骄傲自大,弥补失意时的妄自菲薄,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在自我调节,更是一种自我
   !

【篇五:诸葛亮】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xieren/201407/209104.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这就是我作文800
       这就是我初中作文
       这就是我作文400字
       这就是我作文700字
       老师我想对你说300字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300字作文
       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300字
       老师我想对你说400字
       老师我想对你说
     
     爱钓鱼的爷爷
     我和我的伙伴
     妈妈的脚步声
     我眼中的鲁迅
     父亲的手掌
     最温暖的你
     新时代雷锋
     老师和我
     班主任作文
     诸葛亮
    我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神算作文
    关于写诸葛亮的作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给诸葛亮的一封信(转载)
    诸葛亮
    浅评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
    诸葛亮来到了现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