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门前的小院作文

家门前有一个小院,那里是外婆的伊甸园。
   小院的东边是几棵苹果树,那是舅舅从山东带回来的。原本只是几根光秃秃的杆子,在外婆的照料下出人意料的发了芽。不经意间望去,那点点新绿让人眼前一亮。听舅舅说如果培育得好,大约两年苹果树就会结果。外婆听了笑笑:“就算结了,小区里的人不向我要,我也要分掉的。”外婆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人,从来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这谁都清楚。
   两株栀子花树在院子的最南边,平常它们总是用绿叶掩盖住自己,由于不太引人注目,它们没有遭受过袭击。可一到五、六月栀子花开的季节,那浓郁的香味和洁白的花朵就出卖了它。我很喜欢那么优雅的花,它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不像玫瑰那样张扬。它就像一位身着白裙,藏身进层层高阁的女子,让人看不清它的容貌,只感到一丝丝羞涩和秀丽。
   外婆喜欢用剪刀将刚开的栀子花剪下来,插在花瓶里。那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香味,让你不由自主地陶醉。
   院子的西边有一个小小的菜园。外婆在里面种了青菜、西红柿、葱和青豆。每次烧菜时,外婆都叫我们下楼拔几根葱,或是摘几个西红柿。小区里的人看到了询问我,我总是昂起头得意地说:“摘我们家自己种的菜!”
   剩下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花圃。红色的芍药、黄色的大力菊,还有紫色的蝴蝶兰。一有空闲,我就跑下楼,欣赏这美丽的花朵。一簇簇的花儿,一个爱花的女孩,为增添了一份生机。
   这个小院是外婆的劳动成果,我爱小院,我爱我的外婆!

【写作指导:小学作文起步写法大全】

一、通篇拟人法
   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要把看到的一切都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有动作。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是把看到的各种各样景或物都比拟为人,因此它们的语言、动作、思想,全文显得和谐。

二、景物幻化法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时间较长以后,好像这个景物动起来变成另一种事物,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实际上是随作者的联想或想象而构成的一幅新情景。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就是把这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写下来。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当然这种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后。其次描写幻化景物时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能帮助读者构成新的情景。

三、比较异同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四、借景抒情法
   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五、方位介绍法
   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sannianji/201309/199552.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堵车的经历作文
       有趣的小白兔作文
       请不要吃零食作文
       妈妈谢谢您对我的爱作文
       母爱如水作文300字
       秋姑娘来了作文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作文
       折小船作文
       开学第一天作文
       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作文
     
     家乡的桃花
     校园风景
     你一定会听见
     家乡的茶花
     我的黄山之旅作文
     欣赏美丽的烟花作文
     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作文
     我最想做的班干部作文
     乡村生活作文300字
     门前的小院作文
    飞走的小鸡
    我家的小枇杷树苗
    我喜欢的小狗
    有趣的小白兔作文
    家乡的小河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600字
    我的小狗豆豆作文
    家乡的小河作文
    家乡的小河作文400字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50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