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我最想做的班干部作文

你要是问我想做什么班干部,那我可以大声的告诉你:“我想做学习委员!”我如果能做学习委员,那么……
   我会帮同学们改掉做作业老是干其他事情的坏习惯,让他们作业能够及时完成,不拖拉。
   我会让大家爱上看书,养成爱看书的良好习惯,让同学们知道看书的好处,多多看书可以使我们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告诉他们千万不要选书看,要全方面的看书,要习惯看各类书籍,不同类的书籍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的丰富。
   我还会监督同学们做作业,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引导他们不懂就要查字典,上网找资料也可以,实在不懂再去问老师、问同学,告诉他们不要一遇到问题就急着去问家长,要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天天向上。
   如果我是学习委员,我一定会努力做到这些事,并要求做到最好!

【写作指导:小学作文起步写法大全】

一、通篇拟人法
   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要把看到的一切都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有动作。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是把看到的各种各样景或物都比拟为人,因此它们的语言、动作、思想,全文显得和谐。

二、景物幻化法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时间较长以后,好像这个景物动起来变成另一种事物,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实际上是随作者的联想或想象而构成的一幅新情景。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就是把这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写下来。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当然这种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后。其次描写幻化景物时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能帮助读者构成新的情景。

三、比较异同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四、借景抒情法
   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五、方位介绍法
   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可以以“我”为中心,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介绍,也可以按照自然界的东、南、西、北的方位介绍。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首先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是站在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其次,要按照方位有顺序地描写,不要一忽儿东,一忽儿西。此外,描写环境的设施时,要注意把具有时代特点的、地域特点的地方写出来。

六、画面组合法
   采用画央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要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不同画面。然后对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具体的描绘。最后将不同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sannianji/201309/199554.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乡村生活作文300字
       门前的小院作文
       堵车的经历作文
       有趣的小白兔作文
       请不要吃零食作文
       妈妈谢谢您对我的爱作文
       母爱如水作文300字
       秋姑娘来了作文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作文
       折小船作文
     
     家乡的桃花
     校园风景
     你一定会听见
     家乡的茶花
     我的黄山之旅作文
     欣赏美丽的烟花作文
     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作文
     我最想做的班干部作文
     乡村生活作文300字
     门前的小院作文
    我最喜欢的植物作文
    我最美的老师
    我最感激的人作文600字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
    我最尊敬的一个人作文200字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
    我最喜欢的声音作文300字
    我最爱游泳作文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最爱葡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