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正文
有关读你的作文

  千百年间,谚语“知人知面不知心”流传至今。然而不是读不懂,而是别人不让你读。
  读你,看似简单;读你,看似无聊;读你,一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件又有谁能做到呢?
  读父母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你一定读出了生活的艰辛;读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你一定读出了世界的美力多情;读古今名人,你一定读出了华夏历史;读身边的朋友,你一定读出了自己的不足……生活本是一本无字的书,但加上内容后,你就会发现,读上千遍万遍也不会感到厌倦,然而,这其中的知识与经历;奥秘与感动,又何止这千万遍就能读懂读透的呀!
  书中的人,阴险狡诈,你那生性猜疑的性格,注定你成不了大事,曹操,若不是你的猜疑,你就会发现另有一处新天地在城墙外等你。我选择读你,似乎有些艰难;我读你,似乎有些惆怅;可是,你耐读、可读,是一本精彩的读物。你有才华横溢的大脑,你有健康的身躯,唯独你那颗心,是你最大的缺憾,世间没有多少人懂你,可是我一点点的已经将你读懂,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我懂你,懂你的胸怀大志、懂你的才华横溢、你揽络人才,你智慧出众,你有着独揽大权的胸襟,有着坐拥天下的凌云壮志,在读懂你之后,忽然间发现,你别有一番滋味,
  读你,是人生一大快事,耐人寻味的你们是我们读的闪光点;历经坎坷的你们是我们要读的榜样。读懂父母、读懂自然、读懂古今、读懂生活,那就仿佛读透了自己,读透了世界。读你,耐人回味;读出了父母的辛苦,读出了自然的无私。境界的提升,让我更加容易的读你、懂你,心灵的交谈,让我懂得了读你。

有关读你的作文
  三四年级时,妈妈从书店给我带回了一套《上下五千年》,把那时只知道沉迷电视的我拉入了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从那以后,尚还是小学生的我每天抱着一本书看得忘乎所以。
  于是乎,忘记了是在哪一年的哪一天,我看到了你,在那个广博的世界中。
  脑中你的形象,博学多才,位高权重,生活却依然是自在逍遥,倜傥不羁,只可惜,生于那样一个时代,结局其实是在出生时就已经写好了。
  当时的我看来,你还真是有些顽固了,已经身为大夫的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难不成想当皇上?不,我能感受到你的志向,决不是当个皇帝 这么势利。但,你究竟追求什么呢?十岁的我确实是百思不得其解。看到你被押上刑场的时候,我也只好认为你是自不量力的,因为仅凭你一己之力,如何斗得过皇 帝?“竹林七贤”中除了你之外的其他六人,在斩头台下,面对震怒的龙颜,却也无计可施。
  也许,我也只能在心中默叹:嵇康啊,可怜无助的人!
  谁曾想,在时间这条长河中撑篙前行的我,又一次回眸,望见了你。
  此时的我自然比之前看得更多,看得更深。也许你真的不喜欢战争,也许正是因为你身为朝廷重臣,才要以身作则,警醒后人。
  当你毅然决然地踏上断头台,我眼中的你,不是无助的,因为你无畏的精神所绽出的光华会令所有人心生敬仰。
  至于台下的人们啊,也许他们早就懂你吧?他们知道在你看似逍遥的生活后,是一颗灼灼跳动的赤诚之心啊!
  霎那间,你伟岸的身躯,耀着太阳般的流光,就在我眼前,我仿佛置身于那一刻,你扬手指着皇帝司马氏大声斥责。刑场上,那一曲百转千回的《广陵散》如雨露滴灌着无数有志之士的心,浸润着我,饱含你的不屈。
  蓦地,你摔琴断弦,坦然就义,我才感觉我的渺小不及,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gaozhong/gaoyi/201211/176769.html
  • 上一个高中作文:
  • 下一个高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初中生活的酸甜苦辣作文
       以流水为话题的作文
       在远方作文
       风雨中作文
       关于成熟的作文
       关于启示的作文
       作文成长路上600字
       梦想与现实作文
       600字作文
       军训作文600
     
     
     以误会为题的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1000字
     我的同学作文600字
     我最敬佩的人作文600字
     学会感恩作文700字
     以真情为话题的作文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800字
     了不起的中国人
    有关青春作文
    有关祖国的作文
    有关军训的作文
    有关安全的作文
    有关童年回忆的作文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文600字
    有关幸福的作文600字
    有关落叶的作文
    有关青春的作文
    有关感悟生命的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