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正式公布,进一步细化了建设新农村的具体措施,新农村建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完成好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长期不懈努力,地方人大常委会同样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来强调,充分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相对于以前的“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建议》包含四个新的施政理念,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若干意见》出台了8个方面的32条重大举措,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纲领。地方人大常委会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和《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缓解资源约束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自觉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神圣使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认真履行职责,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五项重点任务,即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地方人大常委会要围绕这五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履行职责。一是要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听取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事项汇报,适时做出决议、决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二是要加强工作监督。利用视察、调查、听取审议汇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的监督,加强对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及农村政权建设的监督,加强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监督,多提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意见,促进《若干意见》在本地的贯彻落实。三是要加强法律监督。对《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义务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对“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促进农村法制建设。在监督工作中,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认真做好代表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凝心聚力。县、乡级人大代表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大部分还是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发挥代表的宣传、带头和引导作用。动员组织基层的代表积极向农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同时,动员代表发挥带头和引导作用,带领农民群众积极学习掌握种养先进技术和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充分发挥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
       人大以实现的权利为己任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承办代表建议要深化三个认识
       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构建社会主义…
       认真学习贯彻监督法 做好人大监督
       发挥人大作用 推进普法教育
       执法检查贵一查到底
       加强监督也要维护司法权威
     
    执业医师考核就职报告范文
    国资委要点
    公文语序安排一般方法
    街道办事处政务公开总结
    民政局强化查处传销整治意见
    环保演讲环保要从点滴做起
    工商联总结
    清明节学校扫墓方案
    谈谈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与批改
    供电公司经理扶贫慰问演出讲话
    建设现场公示管理办法
    农民合作社建设实施意见
    城镇规划建设实施工作意见
    建设工程钢筋质量管理工作意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城镇规划管理建设意见
    基础设施建设意见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钢铁及金属材质基地建设意见
    循环工业园区建设意见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