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科学发展观体会全面把握好科学发展观促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在新世纪更好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建设历来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新时期党的建设要坚持正确方向并取得切实成效,必须紧密联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和改进。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我们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因而,发展观问题又直接关系着党的兴衰成败。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深刻揭示了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围绕国家政权而建立的政治组织。为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谋利益,这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政党因承载着这样的使命而产生,因承载这样的使命而壮大。当然,也会因不能承载这样的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正因为如此,大凡一个政党产生后,在正常情况下,总是首先影响和取得国家政权,以获得实现历史使命的主要途径。而当获得政权以后,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同时也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政党必须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政党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否则,不仅会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正当理由,也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群众基础。
  由政党存在和发展的上述规律所决定,毫无疑问,政党执政以后,其根本的任务就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世纪以来,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要求,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对我们党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更是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富国强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明确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表明我们党从执政规律的高度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任务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
  在正确回答了发展对于执政党的重大意义以后,还必须解决发展思路即发展观的问题。实践表明,政党执政以后,能不能把发展摆上执政活动的突出位置,固然从根本上决定着执政党的盛衰成败,但是解决不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由于这两个问题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它们对于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先后丧失政权,这些政党毫无例外地都把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并取得了辉煌业绩,但最终却无法得到大多数公众的支持而黯然下台,其中原因值得深思。这其中的一个主要症结,恐怕就是在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问题上发生了偏差。发展不仅是创造经济财富,还包括创造政治和精神等财富;不仅是单纯的财富有效创造,而且也包括财富的公平分配;不仅是造福当代人的问题,也涉及子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组织人事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信社又…
   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环境友好宜居…
   县市区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实现农业农…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开创统计…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企业
 
学校创新教育整改方案
高校生村官学习心得
庆祝教师节活动主持人串词
性文艺新闻评奖管理办法
政府下基层调研
招聘面试十大心理学陷阱
新学期新任英语教师个人总结
婚礼单位领导致辞范本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老师国旗下讲话资料
发展花卉产业工作方案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经济工作发展指导意见
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
文化与旅游发展工作要点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