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抓好市级30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点。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要加快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二)要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农村,重心在基层,发展靠基础。要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构筑建设新农村的环境基础。重点加强农村规划、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网改造等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森林生态市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省人大“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机电排灌、水库移民”四个议案的实施;加快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乐昌峡和湾头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市区防洪堤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早日建成;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逐步解决我市11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年内新建沼气池4万个;加强气象“三网一系统”建设,不断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扶持200*年重建家园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统筹考虑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重点投向农村。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基础。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农民培训,既要提高农民种养水平,又要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能力,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
  (三)要突出加强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对文化消费水平的要求也愈来愈来高。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缺乏,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眼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大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确保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紧密结合农民群众致富需求,鼓励文化机构提供更多的农村文化产品,普及推广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发动农民群众采取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要突出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支持力度。继续搞好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分户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开发成效。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继续扶持完成农村五保户危房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民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工作,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农村建设,建立农村应急管理机制,保持农村
  安定有序。
  四、加强领导,以扎实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着力营造建设新农村的和谐氛围。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用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开创统计…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企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交通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十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煤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科学发展观价值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皎洁的玉兰天使的心护士节演讲稿
有关城乡卫生整理行动计划的通告
高校生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市委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
统计系统爱岗敬业演讲稿我们用数…
读心理致胜的领悟
度法制宣传教育总结
科技会议讲话
大一假期社会实践小结
创建和谐村镇暨新农村建设十大群…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绿色科学与工程高端论坛开幕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