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更加丰富,显示出崭新的面貌、巨大的潜力、广阔的前景。农业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效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农业对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农村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传统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的格局正在改变,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城乡工农互动融合不断加深,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更加广泛、更加重要的影响。
  二是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随着农村劳动力上世纪80年代的“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和进入90年代以后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这两次浪潮,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老龄人口比重高于城市,一些地方房屋空置率逐年提高,村庄“空心化”开始显现。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农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户具有兼业特征;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组织大量产生。随着“农业四税”全面取消,乡村治理方式发生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开始转变,工作方式开始调整,更加需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健全,村务公开得到普遍实行,期盼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宽,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农民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渴望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宽裕生活;农民要求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更加注重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农业农村的这些深刻变化,说明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压力与潜力更大,目标与要求更高,责任与任务更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这个大趋势、大环境、大变化,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长远眼光谋划农
  村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农村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农村发展,因势利导建设现代农业,顺势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抓住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年是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年初,中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第4个一号文件的主题,进一步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根据有关要求,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为此,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突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排头兵”。要继续落实好农业部《关于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我市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有关规定,县(市、区)要集中财力和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要在产业化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突出抓好农业七大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要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培育品牌产业和产品。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尤其要在产业化服务建设上实现突破。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开创统计…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企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交通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十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煤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科学发展观价值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皎洁的玉兰天使的心护士节演讲稿
有关城乡卫生整理行动计划的通告
高校生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市委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
统计系统爱岗敬业演讲稿我们用数…
读心理致胜的领悟
度法制宣传教育总结
科技会议讲话
大一假期社会实践小结
创建和谐村镇暨新农村建设十大群…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绿色科学与工程高端论坛开幕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