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确立起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勇于和善于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鲜明风格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立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不懈的理论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国后不久就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制定了加快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方针。后来,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探索走了一段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发展经济当作“唯生产力论”加以批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教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系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败得失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大战略思想,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路线,为举国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奠定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世纪之交的中国发展实践,鲜明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把发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起来加以考量,丰富和拓展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基于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中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基于对当代人类社会有关发展方面认识成果的积极借鉴,集中反映和升华了对发展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它不仅内在地蕴含着以发展为主题这个最大的“硬道理”,而且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历史地贯通起来,在理论上实现了新的飞跃。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又快又好发展,突出了发展的为民性要求,规定和指引着我们自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谋发展促发展,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科学发展观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最新…
   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讲究辩证思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国防建设…
   民营经济与科学发展观
   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地区综合…
   市委书记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学…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心得体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旅游强县…
   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荣耻观构…
   以科学发展观促西部地区经济生态…
 
过度节食小心饿出脂肪肝
教育局党委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
浅谈今年院校基本意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
民政干部民生管理座谈讲话
政协机关党支部先进典型材料
电台主持人个人总结
县工商局中层干部考核管理办法
银行竞聘演讲稿
县社会捐助治理暂行办法
发展花卉产业工作方案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经济工作发展指导意见
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
文化与旅游发展工作要点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