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推进城乡和谐发展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88个村,城乡社区居委会则达到了107个,增加了一倍多。常熟市计划用12年左右时间,建设52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1万多个零散的自然村落将逐步消失。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目标,正在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新环境,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利益。因此,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传统城乡关系,使农民逐步享受并融入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农民问题,不仅表现为增加农民收入,也表现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赋予农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期生活在苏南农村的农民逐步改变了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实现了向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多数农民在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渴望过上同城市人一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渴望在拥有小康住宅的同时享受小康环境、小康文化和小康生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不断向农村社区集聚,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农民参与社区活动日益增多,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人居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主动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辐射,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已越来越成为当代农民的迫切愿望。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优势,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社区,不仅是城镇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更是农村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点。由于农村社区是农村向城市迈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时期的特殊产物,生活在社区的农村拆迁户和失地农民,因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城市不适应,加上失地、失业后导致的心理失衡等,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因此,抓好农村社区党的建设,不仅关系党的基层政权的巩固,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苏南地区部分市、县(市、区)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势在必行,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有效模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为和谐社会建设…
       从和而不同到和谐共处
       统筹兼顾促和谐
       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与构建和谐…
       公共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思想纵横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
       为首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
       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市委领导在广电的发言
    全乡宣传思想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
    公务员自查自纠总结材料
    民政局文明社区建设交流材料
    美容中心活动主持方案
    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六点…
    医院行政干部任职小结范文
    市妇联八届二次执委会报告
    财政局重点通报制度重要事项公示…
    银行优质服务演讲稿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城乡居民社保工作方案
    城乡低保听证管理办法
    推进菜篮子项目建设工作方案
    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工作方案
    城乡公路沿线土地规划管理办
    城乡居民社保实施管理办法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