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工作方案 >> 正文
社保部门规划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

1把扩面征缴当作稳定工程来抓。突出重点。确保养老、失业、全年目标任务完成。

2把失地农民参保和农村独女户参保当作稳固民生的工程来抓。2009年。要组织精干力量,以实现失地农民,农村独女户“老有所养、逝有所恤”为目标,深入基层,入村住户,为失地农民和农村独女户讲清政策、算好细账,确保农保工作有新突破。

3把社保基金的征缴发放当作稳民安民工程来抓。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工作方针。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证体系。不时扩大各项安全的覆盖面,确保基金征缴与扩面全面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巩固两个确保、实现待遇发放社会化率达到100%

4把基金监管当作保民生之举来抓。将基金管理的关口前移。规范基金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基金平安不出问题。

5把争创先进。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务实、勤政廉洁、业务精通、服务高效的社保干部队伍,为社会保证事业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能力保障。

二、工作思路及措施

1不时创新工作思路

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灵魂。创新工作思路也是作好社保工作的前提。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宗旨,不时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执行力,全面提升社会平安管理服务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保证事业新发展。

(一)创新教育方式。廉洁从政教育,以良好风气,加强作风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解决在思想作风,学习、工作作风中存在突出问题;以深入学习和践行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开展遵纪守法教育。转变工作作风。引导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由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相结合的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

(二)创新服务水平。通过在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体开设社保险政策咨询专栏,使广大群众知政策、懂政策、解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从而提高全民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宣传,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积极参与社会安全的意义和好处。将社保扩面政策进村入户,将服务触觉延伸到广阔农村;加大对社会保险的政策法规进行宣传报道,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文明办公,发明优质办公环境。实行“一纸清”便民告知上列明办事所需资料、办事顺序、咨询电话等项目,方便群众办事。

(三)完善工作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队伍,确保监督管理到位,政令疏通。

(四)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将社会平安政策法规、制度以及办事顺序,时限、结果和监督途径全方位公开,以方便群众办事,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

2尽快进行社会平安立法

仅有《劳动法》和《失业平安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国目前社会平安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效力不高,管理力度不够,其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例如:社会平安费征缴暂行条例》中将养老、医疗、失业安全的征缴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但仍有不少企业和劳动者,特别是一些外资和私营企业还没有参与社会安全,侵犯了劳动者的权利。因此,健全和完善社会平安法制化体系是加快社会平安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不但要把社会平安写进《宪法》规定劳动者可享受社会保证的权利,而且要尽快出台《社会平安法》及各项平安条例,从源头确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统计部门目标和任务
       市地税部门节能执行方案
       县食品安全整治方案
       县政府有关安全生产排查整治措施
       县医院开展发展提升年执行方案
       县体育局帮扶新农村建设部署
       县政府关天农村危房打造实施方案
       县政府有关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县围绕各类事业和谐发展提高效率…
       有关县政府新农合补偿暂行方案
     
    文艺汇演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大会讲话
    退休教师迎春座谈会讲话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意见
    食堂职员个人工作报告
    法院二四信访会议发言
    工会计划
    大学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
    向一名维和警察学习讲稿
    城乡居民社保工作方案
    农村社保实施工作意见
    卫生部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
    社保扩面收缴工作方案
    农村社保试点实施工作方案
    城乡居民社保实施管理办法
    党政系统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
    部门统计巡查工作要点
    加强社保征缴工作安排意见
    县党委部门及基层站所工作方
    工作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