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实习报告 >> 正文
幼师幼儿教育实习报告

案例描述(1):
  xxxx是属于比较调皮爱捣蛋的孩子。他聪明、思维活跃,就是爱做与众不同的行为,而且有很强的攻击性。我以为他是一个行为不受约束自己的孩子。一天早上,一群孩子在一个角落里唱着我上次教的歌曲《乘火箭上天》,并做着优美的肢体动作。这个时候,他跑过去,用那粗重的声音大声的吼叫:“你乱唱什么呀?因该这么唱……”边说边推搡着其中的一个孩子,直到把一个孩子撞倒在地上哭为止,然后急匆匆的逃走了,去找另外的男孩子画画去了。看到此,我叫严靖凯来到我的跟前,请他向被推倒的孩子道歉,他不愿意。我换了一种口吻,用讲述道理与赞扬的方法,让他换位思考,体会被推倒在地的滋味。很快,严靖凯就对刚才被推倒在地的孩子说了声:“对不起,我错了,请你原谅我”。
  案例描述(2):
  一天上课,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我首先表扬了他,肯定他是懂事,认真,爱学习的好孩子,说他很遵守游戏规则,爱帮助别的小朋友。我发现在我表扬他的时候,他美滋滋的,而且显的有点不好意思。在学习过程中,他总是踊跃的举着手,那期盼的眼神一直注视着我,希望我能叫他回答。我发现一个平时上课废话很多而且做不好的孩子正用自己活跃的思维证明着他是最棒的。整整一天,我时不时的用那赞美的语言夸奖着严靖凯。当他要准备犯错误的时候,我的赞美和鼓励的话语总是很及时的送到他的面前。于是这天,他的各方面表现都很好。
  反思:
  现在我们的个别教师就是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倾听孩子心声的耐性,就是缺乏慈母般的去关爱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对待那些调皮,捣乱的违反常规的孩子们。通常我们都是采取大声的斥责,严厉的禁止,而后用粗暴的目光扼杀孩子萌动的幼稚思想。我们教育的是一群年幼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判断是非的能力都是我们教师在日常的行为习惯和每个活动中说贯穿要教育的内容。我们因该有一个感怀的心,原谅孩子的无知和年幼。
  就以上案例中的那个孩子,如果我们一味的采取粗暴制止,严厉惩罚的行为的话,我想可能会对这个孩子的今后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将让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严重的性格偏执,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别人赞美的话,他们都希望引起教师对自己个体的关怀,而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把自己对所从事的职责的温柔和耐心都消磨光了,面对着这么多唧喳不停的孩子,我们需要有严厉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爱心,以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就好象我在上课时对待的那个孩子一样,给他足够的温暖,给他足够的希望,对他鼓励有嘉,从而有足够的自信让他用光环来鞭策自己,收敛自己的不受约束的行为。我在表扬这个孩子的时候,他自己也隐约的感觉到没有老师说的那么好,所有有点害羞的表情。所以我说我们的孩子是最真实的原生态产物。我的鼓励教育在他身上奏效。我想这个鼓励赞扬的教育也应该同样在别的孩子身上有效。
  对于xxx这个孩子推搡别的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阻止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要了解整个事实的真相,不能凭个人判断和孩子平时的表现而枉下结论。在事情发生后,我询问了严靖凯推人的目的,原来他告诉我另外孩子的歌词唱错了,
  我们提倡教师有爱心,有师德,认真细致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倾听每个孩子的呼唤,让我们教师真正的发挥引领孩子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严肃的约束者。鼓励和赞扬就像不会说话的糖果,让很多的孩子受益者。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200年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报告
       专卖店实习报告
       人力资源部学生实习报告
       创先争优活动经费申请报告
       皮鞋生产公司实习报告
       创先争优实践报告
       大学生会计实习报告
       创先争优实践活动实习报告
       市场营销实习报告
       五金厂员工200实习报告
     
    城乡环境综治总结
    慈善公益募捐晚会发言稿
    认识先进性保持先进性
    中学生珍惜生命演讲稿
    人大常委会主任自身建设讲话
    档案保管期限表
    中小学校舍安全专题调度会召开
    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暂行办法
    拥军书记王金山安置好一人稳定部…
    县水电站现状及发展思路调查报告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幼儿园食品安检工作总结
    幼儿教育笔记培养良好学习习
    县机关一类幼儿园发展概况
    幼儿园道德建设整治方案
    幼儿教师挫折心理调查研究报
    幼儿园项目考察的报告
    幼儿园中班教案春天真漂亮
    幼儿园优秀教案懒惰小蜗牛
    幼儿园小班教案为小马造树林
    实习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