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正文
地方劳务输出过程中的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年初的工作安排部署,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职业培训等主要目标进展顺利,劳务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我现将今年以来的劳务输出工作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1—10月份劳务输出工作基本情况

1—10月份,全县劳务输出11万人次,占全县农村劳动力25.3万人的43%,完成市定全年目标任务10万人次的110%,其中有组织输出1.6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2.1万人次,占全县农村劳动力25.3万人的8.3%,培训后输出1.9万人,成功输出率达90%以上,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创劳务收入6亿元左右,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动员。年初,由劳动部门组织人员入乡入村,大力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及重要意义,并在春节前后、麦收、秋收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时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河范县网等媒体,大力宣传务工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同时宣传讲解劳务输出有关知识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树立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自觉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二)、做好信息服务。为加强信息传递,及时发布劳务用工信息,劳动局在劳动力市场服务大厅每日发布用工信息,且在对外公开栏内每周更换一次用工信息,及时为求职者提供便捷服务。春节前夕,利用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经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后,在2010年劳动保障新春联欢会上发布劳务用工信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截止目前,今年已发布用工信息xx余条,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达成用工意向4万余个。

(三)、开展技能培训。在总结以往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今年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到乡村流动开展劳动力技能现场培训班,现场授课,突出培训的时间性、实效性。特别是春节前后,利用年后农民工在家的机会,在十二个乡镇培训农村劳动力6000余人。同时根据各乡各村农民工需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分别开展了定向培训、委托培训和定单培训,大大促进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的转变。

(四)、抓好有序输出。今年,狠抓输出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职业介绍交流制度,及时做好用工登记、建档建卡等工作。积极联系我县在外知名人士,派出专门人员到全国各地考察搜集用工信息。春节后正月初五就组织各职业介绍所下乡入村宣传,帮助外地用工企业联系用工事宜,在巩固往年劳务合作关系的同时,开辟了像北京可欣服装等一大批新的用工途径。目前,我县已同北京、郑州、新疆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仅今年组织劳务工赴新疆摘棉输出劳动力就达1540人。

(五)、圆满完成对疆劳务合作。根据市下达我县的对疆劳务输出任务,针对目前内地就业及时,大部分农民不再愿去新疆迁民的新情况,大力宣传引导,出动宣传车两部,组织20余人入村到户,同乡村干部一起耐心做好有意去新疆农户的思想工作。今年已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土墩子农场和新湖农场输送农户200户,共计600余人,圆满完成了“中央专项任务”。

(六)、实行劳务品牌带动。今年充分发挥废旧金属挑选加工品牌效应,从组织引导入手,成立了废旧金属挑选加工劳务输出宣传工作队,入村到户做群众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地方救灾后续情况汇报范本
       工商局直销监督情况汇报
       国资局落实涉农政策情况汇报
       街道资产管理办法推行情况汇报
       汽车销售公司情况汇报
       20年乳品销售情况汇报
       200年学校工会情况汇报
       20年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情况报告
       汽车销售公司小结报告
       20年学校工会小结报告
     
    红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多管齐…
    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讲话
    母亲节国旗下讲话稿
    教师争先创优演讲稿
    总经理安全会议讲话
    解说词
    医院护理事迹材料
    党委中心学习工作意见
    社区治安实施意见
    党支部对同志个人评议意见
    做好乡镇劳务工作安排意见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做好劳务工作安排意见
    劳务工作考核管理办法
    劳务经济工作安排意见
    劳务工作安排意见
    开展劳务派遣工作意见
    关于劳务工作安排意见
    党支部书记劳务输出经验材料
    地方税务局年度发展计划
    情况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