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正文
家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暴力发生后如何处理一栏中有20、1的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告不诉,有48.6的人只告诉父母或知心朋友,有18、7
的人认为夫妻间打骂是家庭内部事,别人管不着,有9、5的人认为丈夫打妻子不会触犯法律。这些思想都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2、社会的宽容态度造成家庭暴力的滋生蔓延。家庭暴力向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社区居委会不告不问,司法机关认为家庭纠纷无从插手,即使被打的鼻青脸肿,如不构成伤害罪,对施暴者也无法处罚,这些实际上都是对暴力的默许,是对施暴者的宽容。
3、受害人的逆来顺受使家庭暴力升级。一些受害人往往顾及面子,不愿求助于社会,即使希望有关部门干预,也只想通过教育来制止丈夫的施暴行为,不愿丈夫受法律制裁,这反而导致家庭暴力的逐步升级。
4、法律调控力度不够。虽然我国目前《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

安治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对家庭暴力行为规定了禁止性条款。
“清官难断家务事”影响了有关部门的执法,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的禁止难以实现。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宣传,营造反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家庭暴力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各级领导要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作为本职工作来抓,列入创建文明社区、平安___工作日程中。要做好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和开展“不让家庭暴力进社区”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全区人民知晓家庭暴力并不是个人和家庭私事,而是一种侵犯人权,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人人都要成为参与消除和预防家庭暴力的执行者,逐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必须要支持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良好氛围,使施暴者受到惩罚。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和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把公民道德教育和“不让家庭暴力进社区”活动结合起来,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平等、文明、和睦、关爱、进步”的良好生活环境。
2、整合社区资源,建立长效的维权机制。各社区居委会,要整合本社区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非凡要凝聚一支预防和阻止家庭暴力,促进社区平安的人力资源队伍,积级担负起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社区妇联、地段民警、调解员是最基层的调解网,对本社区的家庭暴力事件负有直接的预防和阻止责任。每一个成员都是直接责任人,对本社区受害人的求助要积极妥然地给予帮助解决。街道、社区及有关部门要建立首问责任制,家庭暴力信息通报制,把家庭暴力消灭在萌芽之中。要继续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发挥社区妇女维权站、静静话倾诉室、法律顾问志愿者队伍的工作热情,使维权系统的作用更趋完善,使家庭暴力在初发阶段及时得到阻止。
3、提高公安部门对家庭暴力的责任感。公安部门的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效手段。去年我区虽已发出“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成立了由公、检、法、司、妇联等单位参加的反家庭暴力领导小组,但目前还需要在落实各自的职责上下功夫。各街道派出所、110的工作人员在接警后要确保迅速出警,及时制止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对施暴者要严厉查处,并认真做好记录。对家庭暴力情节较重、违反治安治理条例的,如受害人要求予以治安处罚的,公安机关要立案查处。对构成犯罪的,如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的,公安机关应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受理,依法提起公诉。确保家庭暴力的行为及时得到阻止。
4、提高妇女自身维权意识。教育广大妇女树立“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非凡是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切不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要及时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要提高广大妇女的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夫妻双方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技巧。杜绝家庭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个人转让住房所得征收个税问题调…
   会计社会调查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
   特大车祸事故调查报告
   对供电企业推行政工绩效治理调查…
   县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现状调查报…
   选煤厂创建节约型企业提升洗煤经…
   企业实施公务用车改革情况调查报…
   县人口计生局局长履职情况调查报…
   对杨树病虫害情况调查报告
   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妇联执委会讲话
公安消防部队官兵科学发展观演讲…
团支部换届选举会议讲话
政务公开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周强同志全国金融系统青年会议讲…
地税员工演讲你是谁为了谁
抗旱救灾及抵御黔火表彰讲话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和…
小品短剧本功夫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五…
解决城镇困难家庭住房工作方
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建工作
加强家庭自办群体性宴席管理
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方案
财政局计生家庭特别扶助方案
财政局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方案
五好文明家庭推荐材料
和谐家庭推荐材料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发言材料
绿色家庭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