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现行中学主要英语教学方法浅析

。归纳法和演绎法折衷使用,既可在归纳中演绎,又可在演绎之后再归纳;
7、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既活学活练又活用;
8、在对待语法和翻译上实行折衷。即不走极端,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恰切使用,既不谈语法翻译"色变",也不脱离实际津津乐道于语法、翻译。
(四)张思忠教学法
华中师大一附中张思忠集其40年教改实践所创立,其内容是"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也称16字教学法。其程序为:在短时间内通过适当的集中方式,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教给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技能练习,以反复循环的各种有意记忆方式,使之得到及时的强化。在学生集中记忆大量词汇和基本把握较多的语法项目之后,通过课文教学、阅读原著等活动,消化、巩固前期识记的语言知识项目。对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分组复式教学,发展和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防止和克服学生心理上的失败定势,建立心理优势,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识词,口语突破,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把握基本句型。第二阶段结合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全面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两个阶段可交替进行,每个阶段又分若干小段,每小段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将语言知识技能化的学习过程和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言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是近十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实验和推广的两大教学方法之一(另一法是交际法)。是经实践检验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与交际法等相比,其特点是:
1、以全面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处理因

材施教、非智力因素、巩固提高等问题;
2、兼收并蓄,博采各英语教学法之长。如从直接法中吸取"语言实践"精华,认为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从听说法中吸取句型和句型操练的方法,但又排除了单纯从语法结构出发,过分机械重复练习的倾向;依照功能法交际性原则,把语言重点从语言知识转到语言实践上来,发展了认知法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观点;注重吸收视听法中的情景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尽力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语言交际环境;突出了翻译法中重视阅读能力培养的优点,提出了阅读原著的主张;
3、异于交际法体系,但不悖交际性原则,主张教法为教材服务。其创立的强化集中——阅读原著——分群复式教学体系,完全不同于交际法的理解——表达——综合体系。但其目的仍是"为交际",该法虽不主张听说领先,但强调"四会"要求,主张起始年级侧重口语练习,高年级阅读原著时,不放弃口语练习。其"强化语音、集中识词"是为了使学生更早更快地进入交际活动;
4、正确处理教语言与教交际的关系。即坚持教语言(就是坚持语音、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的教学),在教语言本身的同时教语言使用,也就是教交际;
5、既教浅层文化、更教深层文化。首先集中解决语音、语法、词汇基本问题(浅层文化),为学习有文化内容的材料开路,随之即进入阅读原著以及有内容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的强化练习(深层文化)。
以上对当前中学流行的主要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比较了彼此间的差异之处,希望能对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一点作用。同时,也算是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共同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英语教学法体系。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阅读理解三个层次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实例分析
       积极学习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英语口语应用题特点
       短文改错重要突破口——查行文一…
       走出小学英语偏重听说误区
       英语课堂教学中双向交流
       语音知识讲与练
       小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模式构建
       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教学法
     

    城管局200法制宣传教育汇报总结
    食监局效能建设发展总结
    英文简历几种常见形式
    四化民营企业党建意见
    共产党员始终走时代最前列
    财政局档案管理总结
    超越与发展教师永恒追求班主任专…
    法治理念论文
    公路局长安全会议讲话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中学生辅导教学站规划建设意
    中学学籍管理实施工作意见
    总理和中学师生的交会流
    中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研讨稿
    县实验中学创建平安校园纪实
    中学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中学生写作问题类型
    中学团委理论教育交流材料
    中学发展素质教育交流材料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