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交流材料 >> 正文
国有企业人本治理交流材料

、培育人的原则来展开,企业的所有资源都应围绕着关心人、激励人、服务人来配置。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充分挖掘职工的潜力,培植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人本治理的中心内容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争取在商品竞争中的地位,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生活信念和发展目标;是以人本治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本,以追求最理想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治理新理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治理手段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因此,国有企业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从着眼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高度进手,把企业文化建设融进企业治理的全过程,总结提炼为广大职工所认同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建立具有时代气味、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来培养全体职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敬业爱岗的精神,协调组织内部各种利益群体关系,增加企业的向心力,着力营造令人心情愉快,有助于激发和开释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回属感,坚定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努力塑造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从而自觉实现个人价值目标与企业目标的趋同。
    六、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是实现人本治理的主要任务
    美国治理学权威彼德·杜拉克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治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国有企业要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人力资源战略。
    第一、要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才能的选人用人管人的机制。国有企业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效、任人为贤的原则,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树立发展大计,人才为先,企业大业,人才为本的人本观念;只有破除论资排辈、责备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循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人的标准的狭隘的人才观,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基础,按照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贯彻公平、同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只有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努力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才能的平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同等的竞争机会,积极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布满生机与活力。
    第二、要大力营造尊重职工的良好氛围。美国哈佛大学的治理学教授詹姆斯说,假如没有尊重和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假如施以尊重和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尊重职工就是要尊重职工的价值和主体意识,呼唤职工的创造精神,开发职工的聪明,满足职工的需要,为职工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努力创造条件,保证人人有用武之地,个个能尽其才,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第三、要培养和保护职工的创新精神。企业职工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和灵魂。一要创造一个鼓励职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和思想活跃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的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三要强化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激励员工往研究新的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民政局信息教育交流材料
       党校培养三农人才交流材料
       信访局执政为民交流材料
       建设局固本强基交流材料
       财政局创新管理交流材料
       财政局理财管理交流材料
       电信公司业务教育交流材料
       国税局组织教育交流材料
       法院素质教育交流材料
       民政局优秀个人交流材料
     
    连锁超市开业庆典上致辞
    规划局深化建设管理计划
    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总结
    档案材料鉴别归档制度
    全区计划生育会议讲话
    乡镇度组织总结和思路
    计生局加强计划生育的意见
    国税分局总结
    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讲话提纲
    项目部治理商业贿赂汇报材料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治理违法排污企业工作方案
    支持重点工企业发展工作方案
    企业一套表改革实施意见
    创建诚信企业实施意见
    企业工资集体商讨实施工作意
    科技创新让企业腾飞工作意见
    10强企业稳定增长工作报告
    特色农产业重点企业扶持管理
    重点工企业发展实施意见
    交流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