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正文
难忘的中学时光作文

花和智慧的种子,例如姚高峰老师,他戴着黑框眼镜,脸很长,形象有如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上课铃一响,他就开始用他抑扬顿挫的普通话,引领我们步入清新美丽充满知识的世界,我们的思绪就在出神入化的情节和意境中百转千回,流连忘返.平易的风格使我们乐意和他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譬如针对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说,在他们读书时这话还有几分正确,但现在可就不对了,凡此种种,让我们的心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激动不已.每次下课时,我们都觉得言犹未尽.
   吃过晚饭,我或者是独自、或者是几个同学一起,提着铁皮桶下河洗衣.几百名学生在江边洗衣,以及一路上同学们的往返穿梭,形成了那时特有的一道景观.从校门口到河边有两里路.沿着校门外的大道笔直向东,横过九溪当时很繁华的街道,再下坡穿过一片橘园,就到了溇水江边.女生在上游洗,男生在下游洗,水浅的时候,男生还蹚水到河中间的小洲上去洗哩,顺便在齐腰深的水里玩几把狗爬水.曾几何时,下河洗衣的盛况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灭了,因为当今的学生既不下河洗衣,也不在校园里洗衣,而是包给当地的村民洗.据说,单衣五角钱一件,棉衣一块钱一件.每天在傍晚上晚自习前,会看到学生们从背着背篓的村民们那里接过洗净晾干的衣服,再递上换下来的脏衣服.
   那时候,从学校后面的太平山下一直到操场的数十米的校道两旁,长满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是另外一道让人怀念的景观.这些大树的树冠如穹庐,笼盖着校道,为校道洒下一地阴凉.这些大树,与校道后面太平山展翅的白鹤、西面古色古香的梅花殿与古钟,互为映衬,彰显母校幽雅的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寝室、教室、食堂、操场,从一处到达另一处,都要经过校道,于是,校道上就留下了我们稚嫩的串串足迹,留下了我们热烈的生活气息和真诚的青春感受.瞧瞧透过叶缝照在校道上的斑斑点点的阳光,闻闻从枝干和树叶中发出的沁人心脾的香味,听听小鸟在树上欢乐的歌声,疲惫的身心瞬间得以放松,进而升腾起"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的壮志豪情.
   几十里外的熊家庄有学校的一块橘园,全体学生曾坐车去橘园里摘过一次橘子.温暖的秋阳照在黄澄澄的橘子上,照在千余双舞动的手上,场景壮观,令人生出诗意.剥一瓣橘子放进嘴里,清甜清甜的,不愧是从学校拉的粪尿灌溉的桔树结的橘子啊.下午,学校食堂的师傅给我们送来了饭菜,六年的时光中,学生都是到食堂里凭餐票买饭吃,只有这一次不要餐票,而且在野外吃,虽然饭菜品质与平常无异,我们却吃得格外香,可能是劳动的喜悦和欢畅充盈在心头的缘故吧.我曾邀三五个同学,在一个星期天,到九溪七里桥钻过一个至今未开发的山洞.微光下,我们四肢并用,小心谨慎摸索前进,出来时全身糊满了泥浆,一行人因感觉刺激而特别兴奋.这些事情,让平淡的学校生活增添了可圈可点的乐趣.
   六年的时光飞逝而过,不经意间有一天,我们充满青涩味的中学时光戛然而止.
   那天,体育老师照常喊着清脆的口令:"一二一,一二一!对齐,后面的对齐",我们却没有站在队伍里了.那天,小伙子大姑娘们意气风发地背着行囊,从校道上鱼贯而下,不约而同地注视操场:同学们正在随着喇叭的节奏,举手、抬头、踢腿:而学生人数,呦嗬嘿,还是我们在队伍里时那样多呢!
   一刹那间,我们的心情,变得郁郁的了.

【篇三:难忘的中学时光】
   “同学,你好,我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chuzhong/chusan/201408/209521.html
  • 上一个初中作文:
  • 下一个初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品味作文
       幸福进行时作文
       交往作文
       桥作文
       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
       生活中的亮点作文
       噢,原来是这样作文
       我学会了节约作文
       老师,您辛苦了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
     
     别样的人生
     浓厚的家乡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说谎的代价
     好人的温度
     我心中的那抹绿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难忘的中学时光作文
     品味作文
     行走在山路上
    令人难忘的梦幻谷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
    难忘的厦门之旅
    难忘的初中生活作文
    难忘那张皱纹密布的脸
    难忘的第一次独自坐公交车
    难忘的旅行
    找回那遗忘的父爱
    一次难忘的比赛
    一个难忘的时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