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国旗下讲话稿小学

一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有研究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智力超群的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在谈到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都强调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13岁进入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周峰,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周峰认识汉字,记忆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走亲访友时也从不间断。就这样,一年下来,便记住了3000多个汉字和3000多个英语单词。周峰该学习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学习,该玩儿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玩儿,自觉性极强,从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强制。他听英语广播学英语,一到点便准时打开收音机。这是他定时的学习习惯。周峰学习时总是全神贯注,思想从不开小差,精神略有溜号,便立即作出调整。这是他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同学们,听了以上几个事例后,是不是对你的学习有所启示呢?让我们向这些学业有成的学习,从小培养好自己的习惯,长大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北小的学子,是北小教给了我良好的习惯。”

国旗下讲话稿小学
   爱国的作文:关于一二九的国旗下讲话稿
   历史,用血与泪凝成了这个日子。1935年的一个冬日,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北平6000余名爱国学生纷纷涌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散发印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的传单。一群爱国青年,用凛然大义与英勇无畏为自己的青春谱曲,用炽热的鲜血为自己的生命着色,向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这就是令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振奋的一二九运动。
   明天,就是一二九运动73周年的纪念日。新时代的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73年前那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带给我们灵魂上的震撼。一二九运动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在全国抗日运动中彰显的巨大作用,而且还在于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二九精神。爱国青年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无比崇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历代仁人志士的胸怀。屈子在汨罗江边千古的绝唱,岳飞在西子湖畔“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悲壮。文天祥在伶仃洋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叹,史可法的衣冠前“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气节。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品格,将他们紧紧串联在一起。一二九精神承载了这些仁人志士的精神,但又要远远高于他们的精神。因为青年们是在用青春、用理想、用鲜血去诠释自己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责任。他们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即使位卑也未敢忘忧国。
   时光飞逝,中华民族在屈辱与奋斗中自强,中国在艰难与希望中昌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的使命。那么,今天的我们该用怎样的行动去诠释这责任与使命?
   责任就是抱负。周恩来年少就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我们不也应该有这种抱负吗?我们对未来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憧憬,然而实现它们,也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wunianji/201304/189944.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有趣的一堂课作文
       浓浓的亲情作文
       帮妈妈洗菜作文
       我学会了洗菜作文
       笋芽儿续写作文
       河水的自述作文
       盆趣园作文
       我发现了猫的秘密作文
       时装秀晚会作文
       春天的景色作文200字
     
     有趣的夹豆比赛作文
     游名人广场作文
     第一次走夜路作文
     五一放假作文
     国旗下讲话稿小学
     一堂有趣的课作文400字
     开甲壳虫车的女校长读后感
     瞻仰烈士陵园作文
     紧张的期中考试作文
     希望的种子作文
    国旗的颜色
    第一次国旗下讲话
    当国旗升起的时候作文300字
    党旗下的执着 心灵上的感悟
    当国旗升起的时候
    一波三折的国旗下演讲
    国旗下降的那一刻
    升国旗仪式
    红旗下的遐想(转载)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