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正文
以水为话题的作文

  今天,我们班和其他班一起去了拱北水厂和竹仙洞水库参观,这使我们认识了许多知识,特别是“净水来之不易”。
  相信大家听到这六个字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珠海最近的水资源好紧张。
  我们坐车来到拱北水库,有一位叔叔出来和我们讲解,噢,原来我们珠海用的水都是从西江的水那儿来的,因为那儿的水质非常好,符合国家标准,珠海一共有四间水厂分别是香洲、唐家、西区和拱北水厂,这三个水厂加起来一天供水量是50万立方米。随着珠海一天天的发展,拱北水厂每天供水超过30万立方米,当我听到这里,心中感到很惊讶,每天就超过30万立方米,那十天不就300万立方米了?水厂的水是从水库那儿抽来的,我们珠海有三个水库分别是:大镜山、南屏水库、竹仙洞水库。听同学们说参观完拱北水厂之后就到竹仙洞水库参观。我听了十分高兴。我们跟着那位先生进了水厂参观,先到了配水井,里面不是很大,有两为工作人员,然后到了沉淀池,我们看见了好几个池子,有一些池装着黄色的水,有些装的是比较清澈,接着,我们到了滤水池,滤水池里面的水清澈见底,甚至可以看见池底有多少颗沙子,接着又到了调度室,最后去了加氯车间,这个车间说话是有回音的。我们参观完拱北水厂后就坐车去竹仙洞了。
  期待已久的竹仙洞终于到了,我们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大的山,我们听那位叔叔说那座就是加林山,我们恍然大悟。竹仙洞水库建于1959年3月,据今也有45年历史了。我们看着这座迷人的加林山,张老师突然说:“你们看那座加林山,多么绿,为什么要在水库旁种树?因为种了树当下雨时,树根将吸了一部分,让水不至于一下子冲下来,把泥也冲进水库中,泥把水库底添高,那么水就少了。所以要做到细水长流就要保护植被”。
  当我参观完这些后,心中想:原来净水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小学时常看见某些同学拿水来玩,泼得满地是水,他们也不知道这些水是来之不易的,他们也不曾想过印度的旱灾是多么的可怕,或许是他们不曾经历过。现在珠海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每一滴水都是值千金的,甚至是无价的,希望同学们不要随便浪费水。
  净水是来之不易的,它从河中抽出来,还要加消毒水,过滤等才能喝的,有的人总说:“海里有许多水,喝那不就行了?”海水是咸的,喝了会至命的。有的人总抱着这种态度: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有难明日当。这种态度是不行的,如果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又喝什么?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是因为有水,而那水又被称为生命之水,如果没有水,人类将会灭亡。那么净水就更加重要了,但又是来之不易的。
  请大家珍惜用水,因为净水来之不易。

以水为话题的作文
  水美——美在变达。
  灵孕自然,毓秀万物。水是万源之本。
  自然纯生的原始海洋,缔结了咿呀生命的缤繁律动和熠煜活力。沧海桑田的发展砺练中,海洋不断奔腾流畅将沸热的脉液撒播至大地广疆。江河洋川、湖滨溪泽都继承延续了水的精神——蕴养四海,恩泽万世,流淌华变,运载不息,将生命演绎得唯美斑斓、瑰丽耀粲。水,不饰繁华、不砌缤丽,或万斛珍珠,高涛扬撒;或谧宁婉约,舒缓轻涤;或势如奔马,肆闯江河;或矜雅敛秀,泛涟湖泽。一曲抑扬顿挫、亦威亦柔的变奏交响,诠释着水的灵变,将自然激活、沐春风同唱。
  人文情思,寄喻歌章。水是情感的载体。
  昔苏子泛舟赤壁,荡漂湖面,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gaozhong/gaoyi/201211/176751.html
  • 上一个高中作文:
  • 下一个高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记忆作文
       拾起心中的珍珠作文
       中学时代作文
       回报作文600字
       关于忍耐的作文
       让我回味无穷作文
       关于爱的话题作文
       就是那双手作文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
       生命的意义作文600字
     
     
     以误会为题的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1000字
     我的同学作文600字
     我最敬佩的人作文600字
     学会感恩作文700字
     以真情为话题的作文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800字
     了不起的中国人
    以真情为话题的作文
    以美德为话题的作文
    以声音为话题的作文
    以实践为话题的作文
    以比为话题的作文
    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
    以检阅为话题的作文
    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
    以期盼为话题的作文
    以凝聚为话题的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