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开业开幕 >> 正文
县领导气象会议开幕致辞

三、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
我县气象局的新址建设是国家、省、市气象局对——事业的关心和厚爱,也是——气象事业下一步发展与腾飞的平台,因此县委、县政府十分关注新址建设进度,从人员、资金和建设环境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前不久市人大组织的气象执法调研中,市领导对——新址的建设质量和建设规模给予充分肯定,对——县委县政府对气象事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充分表扬。——气象事业到今天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最主要的还是县气象局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近几年来县气象局为——社会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为己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要求,认真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围绕领导决策、防灾减灾和人民生活需要,切实搞好气象服务工作,积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在今年的防汛救灾工作中,为了让领导和群众及时了解雨情、水情变化情况,县气象局除了利用电
台、电视台和网络及时发布气象信息,还利用移动通讯每天向手机用户发送雨情、水情和灾情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干部群众对实时信息的了解,提高了气象服务的主动意识,增强了气象决策服务的敏锐性,为全县战胜洪涝灾害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保障。
  二是以人工影响天气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干旱、冰雹等严重影响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开展以增雨、防雹的人影作业,投入产出比在1:40以上,是最科学、最便捷的防灾减灾手段
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生产发展这个中心,以粮食为重点,防灾减灾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目的,应用先进的气象科技手段,科学有序地组织了干旱季节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业,降低和缓解了旱情、有效地遏制了冰雹的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受到全县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如2004年的夏旱和秋旱,县气象局分别实施了四次人工增雨作业,减轻和解除了旱情。特别是04年11月9号,县气象局在我县六十铺镇和十八里铺乡炮点,实施作业,有二十多个乡镇受益,解除当时严重的旱情,为小麦播种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墒情条件,充分发挥了气象的科技优势,体现了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价值,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县气象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强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着重做好重要农事季节的气候预报.提高了气象预报预警、防灾减灾的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上级气象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气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手段先进的现代化气象.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全县气象事业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加,逐年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气象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以防灾减灾为重点,充分发挥气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期望上级气象部门给——更大的倾斜,也衷心地欢迎兄弟市县的领导为——气象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传经送宝.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同志们在——期间开心愉快!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开幕讲话
       畜禽产业发展公司开幕讲话
       房交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乡村公路通车庆典讲话
       市委党校结业典礼讲话
       文化体育中心落成剪彩仪式讲话
       新生开学典上的讲话
       旅游景区开业典礼讲话
       职代会闭幕讲话
       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统计局文明集体申报材料
    建设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
    扶贫办公室党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
    保持党先进性贵持久
    教育局完善德育培养计划
    建设局深化民主教育发展报告
    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培训会议…
    县运动会开幕词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银行规范化服务示范个人推荐材料
    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责任管理办
    领导干部工作日外监督管理办
    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工作要点
    领导和国企领导人审计工作方
    市委党建设领导组工作要点
    副科级领导选拔工作方案
    关工委领导年终培训会
    领导民生体验情况报告
    传达学习领导考察时的讲话
    领导在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
    开业开幕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