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经验交流发言 >> 正文
向杨岳学习推进党建先锋工程经验交流会讲话

锋工程”的力度
目前,我县的党建“先锋工程”虽然打开了局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当前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不少乡镇党建“先锋工程”规划安排缺乏科学依据,凭空设想;一些既定项目停滞不前,没有实施;部分“杨岳式”支书、党员培养对象带头致富本领还不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还不强等。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先锋工程”高标准实施。

(一)规划安排要科学。党建“先锋工程”是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总抓手,是统揽农村各项工作的主载体,涵盖面广、综合性强。各乡镇在落实这项工作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工程实施项目。在项目规划上,要做到高起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实现远瞻性与可行性的统一。在项目安排上,要走群众路线,多听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意愿,争取群众支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党建“先锋工程”,实现党的意志与群众意愿的紧密结合。
(二)争创标准要明确。实施党建“先锋工程”,必须明确工程实施的标准,把握工程实施的本质。“先锋工程”的三大标准中,培养选拔“杨岳式”的“双强”支书是要害,培养发展“双强”党员是基础,只有形成一个头雁群体,才能推动一方发展。在这些培养对象的遴选上,不仅要看是否有致富的本领和门路,更要看是否有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热情和愿望。只有培养选拔出政治坚定、团结务实、有奉献精神,能发展一方经济,保持一方稳定的领路人和带头人,才能推动村级经济的整体发展,才能带动农村的进步,才能使建设小康村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党员培训教育要强化。实施党建“先锋工程”,必须从教育培训入手,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教育培训结合起来,着力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在全县进一步构建“普及型”、“提高型”、“骨干型”的梯级培训网络。农村党支部要抓好农民党员的普及教育,乡镇要切实负责村组干部的综合提高型教育,县委将着重抓好乡镇干部和村支书、主任的重点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农村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把握知识与提高技能、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经济发展力度要加大。实施党建“先锋工程”,归根结底要把工作落实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各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要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上,要根据本地优势和特点,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要对农民致富方式分类指导,对于那些有一定生产种植技术的,鼓励他们发展特色农业,在带头致富的基础上,创办示范基地,实现“守土致富”;对于普通青壮年劳动力,加强技能培训,发展劳务输出,实现“离土创业”。进一步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各类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使广大农民在广阔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得到更多的信息、技术和政策支持,不断壮大农村经济。
(五)治理服务要跟上。乡镇党建“先锋工程”的实施,离不开乡村协调配合,各乡镇党委一要抓治理、二要抓服务。一是要切实建立严格的考评治理机制,各乡镇年初要将党建“先锋工程”实施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通过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确保工程的落实。各村要建立健全党建“先锋工程”目标治理责任制,积极推行村干部创业承诺制,把党建“先锋工程”实施情况向群众进行公开。二是要抓好跟踪服务。各乡镇要对党建“先锋工程”实施村提供跟踪服务,建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教育会议经验交流发言稿
       三国演义对律师治理启迪经验交流
       法律援助中心青年文明号创建推进…
       强化现场治理构建和谐项目经验交…
       市直医保会议经验交流发言
       人力资源推进会经验交流发言
       隧道集团强化现场治理构建和谐项…
       全区企业安全生产会议经验交流发…
       公安装备建设和治理经验交流
       先进性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会讲话
     
    学生代表奖学基金颁奖大会发言
    企业内控管理调研报告
    检察院开展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方…
    县委七届四次全会上述职述廉报告
    加强秋粮生产的建议
    城管局城市建设总结
    经费使用和治理实施细则
    廉政建设演讲稿—人生之义得失之…
    信访规章制度
    交通局宣传普法分管领导述职报告
    没有相关应用文写作范文
    经验交流发言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