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经验交流发言 >> 正文
向杨岳学习推进党建先锋工程经验交流会讲话

在全县深入开展向杨岳学习活动
同志们:
去年以来,我们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向杨岳同志学习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县农村实施了以“五四三”为目标的党建先锋工程。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批“杨岳式”的“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和“双强”农民党员,发展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能够较好改变村组面貌的党建“先锋工程”建设项目,营造了一种明争暗赛建设“冷水沟式”小康村的良好氛围。党建“先锋工程”的实施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这里专门召开全县党建“先锋工程”经验交流会,我认为很有必要,也很及时。通过上午实地查看,可以看到这项工作已经初显成效,为下一步深入实施开好了头,打好了基础。刚才,宜品部长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总结,对下步工作进行了扎实周密的安排,讲的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深入实施党建“先锋工程”讲三点意见。
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实施党建“先锋工程”重要意义的熟悉
(一)实施党建“先锋工程”,是新形势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需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新阶段党的基层组织职能的新概括,也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最基层,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实施“党建先锋工程”,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目的就在于着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改革党建工作方式,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全面加强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实施党建“先锋工程”,是新时期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不断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也是组织工作的主题。我县是贫困县,全县85的人口是农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面貌距小康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因此上说,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农村全面实现了小康,全县小康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党建“先锋工程”就是以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培养和造就一批先进群体,带领群众广开致富门路,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形成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和组织好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加快全县小康建设步伐。
(三)实施党建先锋工程,是新阶段抓住创新这个灵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法宝。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增多。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党建工作方法,才能使党的建设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党建“先锋工程”是以党建为“纲”,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党建工作新体系,是对新时期党建工作如何服务小康社会建设这个命题的新破解,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素质提升的新要求。这项工程的实施,将广大党员干部推向了农村发展变革的最前列,有效地拓展了党建工作内涵,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
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加大实施党建“先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教育会议经验交流发言稿
       三国演义对律师治理启迪经验交流
       法律援助中心青年文明号创建推进…
       强化现场治理构建和谐项目经验交…
       市直医保会议经验交流发言
       人力资源推进会经验交流发言
       隧道集团强化现场治理构建和谐项…
       全区企业安全生产会议经验交流发…
       公安装备建设和治理经验交流
       先进性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会讲话
     
    学生代表奖学基金颁奖大会发言
    企业内控管理调研报告
    检察院开展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方…
    县委七届四次全会上述职述廉报告
    加强秋粮生产的建议
    城管局城市建设总结
    经费使用和治理实施细则
    廉政建设演讲稿—人生之义得失之…
    信访规章制度
    交通局宣传普法分管领导述职报告
    没有相关应用文写作范文
    经验交流发言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