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警示教育心得 >> 正文
切实师范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是一个布满理想与激情的事业;教育是改变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命运的最有效途径;老师是一个布满聪明与爱心的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是主宰一个民族兴衰的基石。百年大计,系于教育;教育大计,系于教师。最近,我到中小学和高校就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范教育作了点调查研究,深刻熟悉到:要振兴教育必须有一支师德和业务水平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教师的素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拓展和更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的世纪、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的世纪。诚然,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加快师范教育的改革。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始于自上而下的体制调整。本世纪初,中等师范基本上从教师教育体系中淡出,除少数升格为师专外,大量中等师范学校改办高中、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其中不乏转制为“公办民助”。需要反思的是,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基本功的练习、人文艺术的熏陶、服务少儿启蒙的专业思想的养成等中等师范传统特色,是否迁移到“大专”、“本科”的初等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之中?至于师院升格师大,师大追求“综合化”,无论自身条件如何,举“教师教育”之名,却又不得不行“综合大学”之实,其中“招生驱动”、“排行引领”、“生存需要”种种非教师教育因素,似乎不依意志为转移,从而导致以下师范教育培养的种种弊端。
一是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由于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总体上偏低,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严重偏低,再加上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致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愿报师范,不敢报师范。师范院校也追求综合性,致使师范生培养陷入了非良性循环境地,整个师范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是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陈旧单一。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手段都是老一套,缺乏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练习。据基层反馈,近几年的师范毕业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展情况非常生疏,对新课程不了解;师范技能的练习普遍有所放松,现代化教育技术、“三字一话”等基本功的练习,在一些学校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教育实习环节和教学实践环节没有完全到位,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验学习场地的建设和师资的配备,没有跟上扩招的速度,使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三是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不够完善。盲目扩招导致师范专业的培养规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失衡,初中毕业五年制专科师范生质量已近失控。其次非师范教师资格认定仅是“纸上谈兵”,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纸空白。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源头上直接导致教师素质的下降。
那么,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呢?要害要在三个方面提高熟悉,加强工作。
一、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要确定师范教育的战略地位
我国有近500所师范院校,近200所综合性大学设有师范教育专业,近千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1.加强师范教育是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要靠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可以说,谁把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把握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系于师范。在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在培养把握先进生产力、创造先进文化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是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
   开展荣辱观教育实现三个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一点理…
   七大亮点解析新义务教育法
   医院新员工岗前教育心得体会
   公安三抓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
   农行合规教育心得体会
   把中国革命史教育作为干部培训重…
   以八荣八耻为标准搞好会计职业道…
   团员意识教育心得
 
村改社居和社区整合方案
农业局农村粮食生产调查报告
学校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组织会议讲话
企业十一晚会致词
出纳员总结
邮政速递业务发展情况经验交流
学校军训闭幕式讲话
大学毕业典礼校领导的发言
领导党课辅导材料——切实党
师范学院物理教师事迹材料
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做好廉洁
认真落实三个代表切实做好思
科学发展管心得切实促进高校
以五大讲活动为载体切实搞好
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切实解
领导统一思想切实做好先进性
党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提高组织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党执政
警示教育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