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和落实“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永恒追求,将“人本”这一核心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使教育活动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近几年来,某市坚持把素质教育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认真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加强体育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关键,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二是把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高校逐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三是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不断深化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四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根本,着力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自觉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直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某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非科学发展的教育现象或倾向依然存在,片面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城乡和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对教育公平的实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促进教育事业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健康发展。坚持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致力于构建起更加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和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要在建立和完善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造开放、灵活、方便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平台,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既要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教育更好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融合起来,与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确保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又要处理好教育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教育内部各种关系和各种要素之间更加协调、更加和谐。
  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发展节奏与发展质量的关系,确保教育事业在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持续向前发展。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以提高质量为前提的发展,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没有质量的发展速度是不能持久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立足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高度重视“发展质量”,认真研究“发展质量”,努力追求“发展质量”。
  当前和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街道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
   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科学发展观感…
   学习十七大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项…
   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
   市妇联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
   街道干部 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
   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论…
   公司党委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
   街道干部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践行科学发展…
 
中学防震演习工作报告
高中班主任新学期计划
全县工业发展考察报告
县委领导在民生工程与重点项目会…
镇党员家庭文明户卫生户挂牌活动…
大学生支教实践小结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20年养殖业现代农业发展意见
市交通局精神文明建设思路
浅析当前私营企业主政治思想现状…
发展花卉产业工作方案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经济工作发展指导意见
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
文化与旅游发展工作要点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