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交通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里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而是以全体“交通人”为主的全社会全体公民。因为构建和谐交通光靠“交通人”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参与、配合、支持。当然,“交通人”是义不容辞的主力军。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个服务”,即:交通要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这就明确要求全体“交通人”要做好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这篇文章。
  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交通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交通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要构建文明和谐交通首先应该在系统内做好以人为本的研究、探索、务实,努力提高“交通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一是加强文化基础学习。交通行业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然而由于劳动方式简单,主要靠手拉、肩背,用体力的付出来完成,因而队伍中的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到今天,尽管我们花投入搞培训千方百计来提高“交通人”的文化素质,但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与建设中面临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还甚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甚至从提高全员文化基础知识开始,因为文化知识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二是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这里说的加强文化建设是指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姚江流域的河姆渡,秦朝的徐福东渡以及宁波列为“五口通商”灵桥、新江桥的变迁,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都是具有相当历史文化底蕴的交通文化。这种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形力量,它深深地渗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作支持,难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一个交通行业没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作支撑,同样难以携手同心,团结奋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交通和谐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开展交通诚信教育,强化公平机制建设,倡导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引导全体“交通人”进一步增强“交通家园”意识,确立起“人人都是交通形象塑造者,个个都是交通形象维护者”的观念,在构建和谐交通的前进道路上冲破障碍,攻坚克难,朝着优质、高效、诚信、和谐的新交通目标拼搏前进。三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文化学习,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交通还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包含着学习法律、法规和使用法律、法规,人人有讲话的机会、条件。和谐的意义是和睦,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从字面上看“和”字是“禾”旁一个“口”,用口吃稻谷粮食即为人;“谐”字是“言”字旁一个“皆”,即都能说话;两字连起来成“和谐”就是人人都能说话,都有发言权。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交通,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在注重学法、懂法,正确使用法律的同时努力把交通的各个方面,每个“交通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好,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机会、条件,引导他们学习法律,正确使用法律,广开他们的言路,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健康发展,在全交通形成一种团结的力量,稳定的力量,建设的力量,使交通驶入法治和谐的正确轨道。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履行“交通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和推进交通和谐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探

[1] [2]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立足科学发展观紧持以人为本构建…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村发展体会
   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对照检…
   工商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建设…
   乡镇开展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机化论文
   乡开展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总结
   讲话心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整改落实…
   镇党委科学发展观教育落实整改方…
 
民政局发展扶贫新村会讲话
跨国婚姻中西合璧婚姻婚礼主持词
区机关新年联欢会主持词
人社局推进春风行动工作意见
个人总结城管执法局政委
党员学习材料3
全省建设系统法制座谈会讲话
广电局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计划
化学实验预习报告
实打实地做好老干部
生产落实年活动方案
落实惠农政策活动工作方案
落实个体农林场水权管理办法
计生委落实党廉建设工作意见
农工办四措并举抓落实实施意
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意见
落实电子政务工作要点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创新规划
学习贯彻党委的会议精神
贯彻全会精神增强经济发展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