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要求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根基,又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不仅要在历史发展中追求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状态,而且要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特性给世界留下更多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由于人类社会有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社会发展仍然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这些虽非绝对的共性,但也存在某些统计学上的趋势性的东西。我们不能因民族性而抗拒普遍性的东西。一个排斥普遍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把民族性与普遍性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发现和开创普遍前景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价值体系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民族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其世界性的价值。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当然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但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任务:如何不断总结、提炼、调整和概括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三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和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以六个突破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和谐发展
       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营造和谐的网络生态
       从解决群众利益入手构建和谐社区…
       把握山区特点 推进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
       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助学扶困促和谐
       互融共进 服务全国
     
    迎国庆60周年说读书心得体会
    民主生活会党性分析材料总结
    学校恶性伤害事件的法学调研报告
    乡镇党委书记年终干部大会讲话
    青年党校教学及活动计划
    地面安全知识抢答赛讲话
    市委领导在社保问题会上的发言
    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若干意…
    某海关执法总结
    拆迁工程补偿安置规则制度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工作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