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结及心得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署,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我们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于3月16日进驻××乡××村,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工作,现将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水库边,生态环境优美,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275余户人家,863来位村民。99年村内道路硬化,水泥路浇到每户村民的家门口,2000年,村里建起15只流动垃圾桶,每天都有人清理,2001年,村党支部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在村口建起了占地15亩的村民休闲公园。目前,该村已被列入宁波市生态村。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1、3月16日晚,我们工作组召开了村班子和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会议首先由村书记发言,详细的向工作组介绍了溪东村的基本情况、近几年该村取得的成绩以及村庄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接着工作组向到会的村民们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及政策措施,组长指出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对农民主体地位的确认,我们国家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只有让农民兄弟真正富裕起来,国家才会富强。让农民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次新农村建设要结合溪东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科学把握发展的形势,切实为当地的老百姓谋利益、找出路。接着工作组和在座的代表积极畅谈溪东村的发展蓝图,气氛热烈。本次会议为新农村建设启动月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2、实地察看村庄面貌,了解村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几年,××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村里面还建起了祠堂,逢年过节,请些戏班子来表演,大大的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农民的纯收入每年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率,农民生活安居乐业。 3、我们通过走访入户,广泛了解村情民情,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和农民探讨推动新村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在与农民的谈话中,我们注重培养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农民出谋划策解决农民兄弟所反映问题。我们还从谈话中发现,××村党支部凝聚力强,办事能力强,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村民人心齐,精神振,和睦相处,互帮互富,这些客观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工作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另外我们还通过村里的干部向农民宣传此次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从而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制定规划,规划工作有序开展 1、在和村干部以及老百姓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自来水管道的老化,使自来水受到了一些污染,导致不能够直接饮用,为了使当地的老百姓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工作组和村班子商讨计划今年对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将自来水管道的改造列入当年的规划中去。 2、工作组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村旧房较多,且大部分旧房由于长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影响了村里的村容。工作组和村里商量要充分利用本次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开展拆基还绿,并在村庄附近划出一片新区,对被拆除旧房的村民进行补偿,加快推进旧庄的改造。 3、针对村集体经济较薄弱的环节,计划在村边兴建一座小型水库,用于灌溉村下面的农田以及柑桔等农作物,从而达到旱涝保收的目的,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发挥小型水库的灌溉效益。 三、下步工作 1、进一步堆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发展目标和计划,搞好村庄建设规划。重点要做好科学规划、施工管理、资金统筹等工作,把实事办实、办好。 2、采取有效形式推进各项工作。结合溪东村的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多研究些点子,多出些思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3、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及村容镇貌综…
   新农村建设研讨班暨重点督查汇报…
   市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及村容镇貌…
   县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存的问…
   以党建的创新促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努力建设山区富裕和谐新农村
   浅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镇政…
   县协会建设新农村情况调查报告
   做好调解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纪念人大制度周年研讨会讲话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暨…
我和设计院与时俱进演讲比赛稿专…
物业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县人事局民主评议行风总结
坚持改革努力做好学会
派出所长就职演讲
银行个人业务部经理竞聘演讲辞
民主评议行风优化经济环境活动方…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调研方案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建设现场公示管理办法
农民合作社建设实施意见
城镇规划建设实施工作意见
建设工程钢筋质量管理工作意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城镇规划管理建设意见
基础设施建设意见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钢铁及金属材质基地建设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