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

相适应。全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5%,95%以上的劳动力没有职业技术,农业、畜牧等产业科技技术转化率不高,农民仅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投入农业生产和外出劳务。畜牧业也是结合发展庭院经济进行小规模饲养,畜牧养殖粗放,80%以上农户仅养殖1—2头猪(多数养殖1头猪),应用配合饲料很少,饲料转化率较低,出栏周期较长,养殖成本较高。由于养殖数量少,肥料相对短缺,不仅制约着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限制着生态家园的建设和发展。
  六是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干部素质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两委”班子带动致富的本领不强。
  三、发展需求
  根据调查和农户访谈,xx村新农村建设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要达到100%,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村级公路硬化,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村容村貌整治,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基本目标,结合“四改四清”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全村全面推开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工作,整治脏、乱、差现象。准备增设垃圾箱4处,对3公里主巷道进行道路硬化。搞好房屋建设规划,实行人畜分离,适当完善公共设施,修建主巷道总门1座,三角花园2处。搞好绿化美化,建立村规民约,基本清除农村脏、乱、差现象。村庄改造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标准要求。
  ——建成以村委会、卫生所、文化活动室、阅览室为主的信息娱乐综合办公小楼1处。
  ——建立服务信息中心。坚持以“为农服务”为主要内容,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建立服务中心。为村民教育、农资供应、农技服务、文化娱乐、幼儿教育、计生医疗、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服务。
  ——村庄绿化。在村中“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绿化、美化村 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把村庄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农村。
  ——畜牧产业。依据新庄村自然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规律,我们确定畜牧业以生猪产业为主,集生猪饲养、贩运、加工为一体,用猪经济带动农业发展,逐步发展温棚养猪,建立养殖户50户,实行分户饲养,分户核算,统一销售的产供销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增加饲养量,通过努力使生猪年出栏达到500头,使生猪饲养形成产业化,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减少市场冲击带给农民的风险,增加农民收益。
  ——蔬菜产业。新庄村地处平大公路沿线,蔬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所以我们准备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蔬菜产品加工,使蔬菜产业成为我村农业的支柱产业。新建温棚50栋,规划种植面积达到200亩。加强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基本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马铃薯产业。新庄村有多年马铃薯种植基础,今后要大力推广马铃薯优质高产种植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扩大马铃薯制种面积,规划马铃薯制种面积达到360亩,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品质和产量,为马铃薯种植提供充足的良种,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建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依托县职业学校、县就业局的师资力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培训计划和教学内容,促进劳动力转移,打造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以市场为导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突出增收优化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夯…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注入…
   度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标管理考…
   帮村干部指导新农村建设体会
   基层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主要…
   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标管理考评…
   和谐展新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应建立法治保障的基础…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
   帮村干部指导新农村建设感受
 
十一月份国旗下讲话—珍爱生命之…
企业强化安全管理演讲稿
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务实型廉…
反腐倡廉片暖秋观后感
队伍管理提高法官素质县法院队伍…
团市委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事迹材…
中小学潜能生转化汇报
水务局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
通信局年新春联欢会主持串词
200创先争优并公开承诺会发言稿
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方案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争创农村公路示范县工作方案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规则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社保实施工作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工作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