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高考改革方案 >> 正文
普高高考改革方案

  为保证新课程实施后高考的平稳过渡,2010年高考考试内容原则上限定在《*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规定的必修课程与部分选修课程范围内。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卷考试说明》中做出规定。
  2010年以后高考的内容范围,将根据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逐步调整。
  (四)命题原则
  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原则,以各学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为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要使试卷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也要符合*市教学和考生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五、本科院校招生录取

  
  (一)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
  1.积极支持在京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主动配合高等学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政策宣传;努力协调高等学校与中学的沟通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保证自主选拔录取的透明与公平;进一步探索高校自主自律、政府服务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新机制。
  2.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和会考成绩在自主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向试点高校提供体现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尤其是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相关信息,作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参考依据。
  (二)统一招生录取
  1.招生专业类别
  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分为文史类、理工类,报考各类别的考生均需考语文、数学、外语,同时文史类考生要考文科综合,理工类考生要考理科综合。
  报考文史类、理工类的考生可兼报体育专业、艺术专业,除按要求参加以上统考科目考试外,还须参加体育或艺术术科考试。
  2. 会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使用
  会考成绩以等级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参考依据。高等学校在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六、高职招生改革

  
  高职招生主要采取三种形式:高会统招、单考单招、自主招生,高中会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会统招、自主招生的招生方式中将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一)高会统招
  高会统招是采用高考成绩和会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招生方式,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1.科目组合
  高考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文/理)、外语
  会考备选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共8门。
  进行高职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别确定文理两类的招生计划,同时从会考备选科目中选定2或3门提出成绩等级要求,并提前公布。
  2. 志愿设计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志愿设计以“专业+学校”为志愿单位,即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为一个志愿单位,体现考生的专业选择(职业性向)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要求的紧密结合。
  3. 录取方式
  录取时按照文理两类分别进行,在考生会考成绩满足学校要求的基础上,按考生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逐一顺序投档。
  (二)单考单招
  单考单招以全市统一组织的公共文化课考试成绩与学校进行的专业课考试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招生对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普高考试改革实施方案
       普高开展高考改革方案
       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
       200新课改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历史新课改方案
       200新课改高考方案
       高考改革方案
       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普高深化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文化名镇建设指导意见
    民政局流动人口管理计划
    浅谈植树节活动的安排计划
    全市物价工作会议演讲稿
    副区长就职演讲范文
    常务副县长统计会议讲话
    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会讲话
    建设和谐矿区开展创无争优群监安…
    农业工作下基层活动方案
    防汛防旱会议讲话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方法
    高考散文开篇写作
    高考作文审题与写作
    高考作文得高分关键
    高考作文首尾写作方法
    高考作文精典开头例文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
    普高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高考中英语科目的考试技巧材
    200年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