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高考改革方案 >> 正文
普高高考改革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适应*市高等教育普及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选拔、选择各类人才;
  (二)适应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殷切期待,充分考虑社会的认可度与承受力,坚持科学、公正、高效,稳步推进改革,维护社会稳定。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学生综合评价的统筹,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总体思路

  
  坚持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按照“引导方向、系统设计、分类定位、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思路,实行综合改革。
  (一)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按照选拔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特殊潜质人才的需要,深化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按照选拔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探索以“高考成绩加会考成绩”为主要方式和以多元评价为特征的多种招生办法并存的高职招生改革;按照“阳光工程”的要求,继续推进录取方式改革。
  (二)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化以制定会考标准、规则并建立会考评价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高中会考改革。会考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内容为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逐步增加选修模块考查范围,供学生选考;进一步完善会考作为水平考试的评价功能与导向功能。招生录取时,高中会考的成绩将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录取的参考或依据,促进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三)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写实性评价的方式,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为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提供参考依据。
  
四、统一考试

  
  (一)考试科目设置、时间长度与卷面分值
  继续实行“3+文科/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
  “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指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语文科目考试时间长度为150分钟,卷面分值为150分;数学科目和外语科目考试时间长度分别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均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时间长度为150分钟,卷面分值为300分。四科卷面总分值为750分。
  (二)考试日期
  考试日期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日期为准。
  (三)考试范围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结合*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际,确定高考各科目的考试范围。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普高考试改革实施方案
       普高开展高考改革方案
       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
       200新课改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历史新课改方案
       200新课改高考方案
       高考改革方案
       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普高深化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文化名镇建设指导意见
    民政局流动人口管理计划
    浅谈植树节活动的安排计划
    全市物价工作会议演讲稿
    副区长就职演讲范文
    常务副县长统计会议讲话
    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会讲话
    建设和谐矿区开展创无争优群监安…
    农业工作下基层活动方案
    防汛防旱会议讲话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方法
    高考散文开篇写作
    高考作文审题与写作
    高考作文得高分关键
    高考作文首尾写作方法
    高考作文精典开头例文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
    普高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高考中英语科目的考试技巧材
    200年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