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科学发展方案 >> 正文
小学科学发展观实践方案

  一、范围对象

  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对象是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职工。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全校党员特别是学校和中层领导班子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能力,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机制,达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促进发展”的活动目标。

  三、目标要求

  1、提高科学发展认识。深刻认识教育为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对事关学校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

  2、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抢抓机遇推进我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推进高素质教师干部队伍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提高广大党员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科学实践的能力。

  3、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应当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深刻分析和清醒认识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大实际”和“最大问题”,努力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及社会、家长、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4、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上见到新成效,在加强学校党建上取得新进展,保持和发展学校建设又好又快的好势头、好氛围、好局面。

  四、方法步骤

  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3月至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3月28日——5月16日)

  1、准备工作

  学习领会中央、省市、教育局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文件精神,确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优质和谐发展”为我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2、动员部署

  召开全校党员干部动员大会,深刻领会教育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蔡校长在动员会上作重要讲话。

  3、学习调研

  ①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党员教师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100问》、《我身边的科学发展》。面向全校教职工,精心组织一次集中宣讲,举办一场专题论坛。

  ②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年级组、教研组,深入广大师生员工,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学校党员教师根据党支部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进行专题的研讨,认真撰写一篇有见解的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及时交流调研成果,努力在调研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解放思想大讨论。结合学习和调研成果,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认识问题为目标,广泛开展思想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街道实践科学发展观方案
       教育局开展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
       规划局深化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
       社区整改科学发展观方案
       进修校教师科学发展观方案
       中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
       中学加快科学发展观实践方案
       幼儿园科学发展学习方案
       初中加快科学发展观实践方案
       小学加快科学发展观学习方案
     
    银行合规管理心得体会
    市长农村电视电话会议结束时讲话
    组织准时保质推进灾区安置房工作
    旅游局强化商贸管理要点
    地税局加强安全治税讲话
    物业管理考察报告
    商会迎新春联谊会
    中国共产党市县第十次代表大会秘…
    培训制度
    教育者建国60年征文
    加强中小学老师团队建设意见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规划工作意
    中小学老师参加远程培训管理
    加强中小学老师队伍建设意见
    中小学人事改制实施工作意见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案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