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信访工作制度 >> 正文
新信访条例实施后办理群众来信办法

众来信提出的事项交有关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单位或其负责同志办理,并要求承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反馈办理结果。交办方式主要是发函交办和电传交办。按此方式办理的来信主要包括提出个人诉求事实清楚、按政策规定应该解决的来信和重要信、紧急信。 
  3.转送。群众来信提出的事项转送有关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单位或其负责同志办理,转送方式主要有发函转送、转送单转送。 
  (1)发函转送。以发函的方式转送有关县、区信访工作机构,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或县、区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办理。其中,发函集中转送县、区信访工作机构办理的群众来信(附件2),转送时附相对应的群众来信列表(附件3),并定期向所转送的信访工作机构通报转送来信情况(附件4)。通报内容主要包括转送来信次数、件数等。同时,要求相关信访工作机构定期向市信访局报告转送信件办理情况。报告内容包括转送的群众来信是否及时办理、领导阅批件数、交办件数、转送有关部门件数等,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相关信访工作机构报告办理情况后,市信访局办信处汇总制作《转送信件办理情况统计表》(附件5),以备抽查和报告、通报情况。对发函转送县、区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办理的,抄送本级信访工作机构。 
  (2)转送单转送。以盖有“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信访局办信专用章”的转送单,转送有关县、区信访工作机构,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或县、区党委、政府办理。转送单为四联,承办单位和市信访局办信处各执一联,抄送相关工作机构一联,群众来信受理回执单为一联,要求承办单位自收到之日起15日内以回执单的形式向市信访局办信处反馈受理情况(附件6)。以转送单方式转送县、区党委、政府办理的,同时抄送本级信访工作机构。 
  4.通报。对群众来信有关情况,以《来信情况通报》的形式,每季度、每半年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以及省信访局报告,并通报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同时增发县、区信访工作机构和组织部门,必要时抄送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主要负责同志。 
  5.留存。对已按规定程序复核不再受理的来信,不需要办理的重复信、一信多投信,无参考价值、内容不清的以及其他不需要办理的来信,一般可留存。留存信按来信时间顺序登记,集中存放,报经批准后每年销毁一次。 
  (五)督查督办

 
  1.督查督办工作基本要求。严格执行《信访条例》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信访局督查督办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时效、确保质量、狠抓落实的原则,谁交办、谁督办,做到督办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2.督查督办范围和时限。市信访局办信处负责督查督办本处直接交办的来信事项。来信事项一般应当在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承办部门或单位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对逾期不能办结的,要求承办部门或单位及时说明理由。承办部门或单位有《信访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督办,并提出改进建议。 
  3.督查督办方式。根据督办来信事项的不同情况和工作需要,可以采取电话督办、发函督办、承办单位汇报、实地督查等方式进行。 
  市信访局办信处需要移交市信访局督查处督办的来信事项,要及时提出,经局领导批准后移交;需要备案的,按要求以列表的形式及时送督查处备案。办信处要与督查处定期会商来信事项办理情况。
   4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国务院信访条例
       信访会议讲话
       信访接待制度两则
       职工信访程序规定
       信访稳定十项制度
       市国税系统信访细则
       街道完善信访教育制度
       信访稳定管理制度
       文书保密制度
       纪检监察信访制度
     
    医院经营管理经验材料
    试行岗职效能工资报告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
    党书记科学发展观总结
    地税系统培训开学典礼发言
    讲正气树新风个人分析材料
    深化水价改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退休党员作家国庆60年优秀征文
    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方案
    贯彻落实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半…
    做好安全生产及信访维稳工作
    开展信访工作指导意见
    做好信访考察报告
    市党委召开信访大会讲话
    煤矿信访信息员责任状
    城建局信访教育交流材料
    建设局信访教育交流材料
    信访局执政为民交流材料
    加强信访工作交流材料
    不断加强信访工作交流材料
    信访工作制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