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政府工作意见 >> 正文
政府人才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吉林省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吉林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吉发[2003]1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1.进一步增强人才资源是社会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要将加强人才工作作为我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实现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努力实现从依赖物质资本到依赖人才资本的战略转变。在全市努力培树在人才方面的资本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科学理念,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以“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确立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争取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立一套包括人才培养、储备、评价、使用、竞争、激励、流动、服务等内容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建设一支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结构合理,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富有创业精神、善于实现地方经济突破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力度,使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加速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进程,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总量大幅度增加,知识和专业结构明显优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3.强化培养锻炼,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在坚持搞好基本理论学习培训的同时,重点搞好各类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采取合理计划、点名调训、加大培训密度等措施,每年选送五分之一左右的领导干部到国内重点高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在原有基础上,争取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党政领导干部轮训一遍,并不断探索国外培训或考察学习的方式。同时,加强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现代管理能力。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的初任、任职和专业知识培训,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逐步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
4.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要打破隶属关系的局限,坚持国有民营一起抓的原则,以加强培养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业经理人、复合型管理人才为重点,通过组织培训、送国内知名院校深造、参观考察以及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切实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国际经贸规则和法律知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
5.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和《吉林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实施办法》,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相适应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优化继续教育内容,重点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方法;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通过举办短训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专家讲座、送高校或上级单位进修等多种方式开展继续教育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政府如何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意见
       如何开展政府质量年活动实施意见
       市政府如何支持政协履行职能意见
       市政府如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市政府如何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市政府加快保险业发展意见
       县政府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实施意见
       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意见
       政府开展发展项目大推进活动意见
       市政府开展服务环境大建设活动意…
     
    对检验中心初步设想
    镇党委书记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城市创文明大会上的讲话范文
    国土资源员工爱岗敬业演讲稿
    涂料导购员个人实习小结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三个代表学习体会
    物价局春节联欢开场词
    企业员工担保制度
    落实计划开创健身新形势
    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意见
    打造立体式人才信息平台工作
    茶叶产业人才培训指导意见
    新农村发展人才保障工作意见
    基层人才队伍年度工作计划
    试论政府秘书整体性人才资源
    党校培养三农人才交流材料
    公司人才环境优化交流
    把依法行政观念贯穿于整个政
    共青团领导人才教育交流材料
    政府工作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