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活动实施意见 >> 正文
村镇生活垃圾整治实施意见

村镇生活垃圾整治实施方案
  根据《南平市村镇生活垃圾整治方案》(武南政〔2009〕64号)部署,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义新农村需要,结合实际,对我市村镇生活垃圾整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要求,结合我市农村实际,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以城市周边、主要河流和重点交通沿线及旅游景点村镇为重点,强力整治村镇垃圾污染,着力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从2009年开始,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各乡(镇、街道)、行政村垃圾整治,农村垃圾处理率达70%以上,基本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城市周边、主要河流和重点交通沿线村及旅游景点村镇基本消除垃圾污染,实现村容镇貌整洁卫生,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2009年,全市乡(镇)所在地主要街巷垃圾实现日扫日清。星村镇、洋庄乡(含西溪沿线的大安村、小浆村、洋庄村、三渡村)、武夷街道垃圾运往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兴田镇在已建成的垃圾处理场处理周边村垃圾,沿河沿路的行政村垃圾定点收集,定期清理。农村垃圾处理率达30%。
  2009年,全市75%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场处理场周边村镇垃圾,40%行政村实现垃圾定点收集、简易堆肥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率达50%。
  二零零八年,全市所有乡镇垃圾运往垃圾处理处理,60%行政村实现垃圾定点收集、简易堆肥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率达70%以上。
  三、整治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以颁布的有关规范和标准为依据,实事求是、科学安排、逐步完善。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乡镇为主,就地处理”的处理方式,以城市周边、主要河流和交通道路沿线村及旅游景点村镇为重点,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3、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结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充分利用就近城区垃圾处理设施,并按规划适当配套建设,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垃圾处理布局。
  四、整治模式
  村镇垃圾处理是范围广、任务重、影响大环境保护工程,针对我市村镇零散布局和经济实力较弱的现状,实行分类处理的方式。
  (一)抓好“7乡(镇)、1街道”所在地垃圾整治
  1、武夷街道、星村镇、洋庄乡垃圾集中到本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通过中转站中转运输至市垃圾处理场处理。洋庄乡、星村镇2009年10月底前各建成1座垃圾中转站。
  2、兴田镇、五夫镇利用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加以改建处理本镇垃圾;兴田镇垃圾场改建必须在11月底前完成。吴屯、上梅、岚谷三个乡(镇)原则上单独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或选择标准卫生填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式。
  (二)抓好崇阳溪、九曲溪上游、西溪、南武路、公路沿线村及旅游民俗村、景点村行政村垃圾整治。
  1、崇阳溪、西溪上游村落洋庄乡洋庄、大安、小浆、三渡4个行政村由村组织收集,市环卫处清运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
  2、南武路沿线兴田镇兴田村、大渚村、枫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团市委机关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意见
       开展创建平安医药活动实施意见
       医院反医药购销商业贿赂实施意见
       水电产业集群实施意见
       县水电产业集群实施意见
       深化水价改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开展党员义务奉献活动实施意见
       开发区治理商业贿赂实施意见
       开展争创五型法院活动活动实施意…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实施意见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个人党性…
    小学重阳节活动方案
    碑文李观祭欧阳修母亲祭文
    社区开展远程教育总结
    医院儿科领导事迹材料
    公安分局半年宣传小结
    教育局发展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社区机关会议总结发言稿
    精神文明建设要点
    用科学发展观做好宣传思想
    农村最低生活保证提标扩面工
    加强村镇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意
    农村最低生活保证管理办法
    生活垃圾处理整治工作方案
    企业民主生活会工作汇报
    组工干部生活会检查报告
    民主生活会记录
    党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会议
    从课文课外阅读走进生活之中
    乡镇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交流材
    活动实施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