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劳动工作计划 >> 正文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案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方案 2009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方案

(2009年1月)

为全面完成《县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10件为民实事目标任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现就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第一、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难度较高。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全县农村劳动力38万多人,培训工作面广量大。农村劳动力居住分散,高度集中培训个人负担较重,参培积极性不高;加之参培人员对技能要求、参培时间选择多样,形成一定规模班次较难;文化水平、年龄等参差不齐,统一教学、考核不容易。
第二、培训机构整体水平不高。现有31个职业培训机构,除一两个能开设3—5个工种专业,年培训能力达千人以上外,其余的均存在专业工种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加之多数培训机构建在县城,农民难以就近就地参加培训。
第三、培训经费存在很大缺口。按省、市要求对城乡新增劳动力和贫困劳动力培训给予补贴,据测算,我县年培训农村劳动力约8000人,如每人补贴400元,共需资金320万元。即使省、市补贴资金到位后,所需地方配套50%左右此文章来自于公文网 ,但由于县财政困难,能安排的只有几十万元,缺口很大。经费不足,又影响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制约培训机构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培训合格率达92%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详见附表)
三、工作措施
1、任务层层分解。将培训人数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根据参培人员申报专业(工种)和就近就地的原则,再分解落实到各职业培训机构。
2、实行两项补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实施农民培训券制度,使所有参加培训人员都能享受一次减免费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就业能力。
3、建立联动机制。动员和引导县城培训机构,与乡镇就业管理机构、培训机构加强协作配合,到乡镇、到村办班,就近就地培训。建立就业管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机构联动机制,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及时转化培训成果,实现培训促进就业目的。
4、完善培训机构认定制度。每年从现有的培训机构中,定期认定一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专业设置合理,师资队伍较强,管理制度健全,培训输出业绩明显的培训定点机构,承担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公文写作首选网站--公文网
5、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镇镇通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延伸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定员、定岗、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以便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组织发动、就业信息采集、培训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
6、筹措培训资金。在取得省市支持的同时,争取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资金缺口。加强培训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发挥最大效益。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实现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开展这项工作。加强与教育、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2、实行目标责任制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3、严格奖惩考评。年底组织对培训机构的

[1] [2]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经济薄弱村贫…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计划
       度劳动保障局政法计划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结和计划
       县劳动社保局措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支部开展党务…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零就业家庭就…
       计划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点
       区劳动局安排
     
    公务员面试特性
    交通纪检监察实施意见
    退耕还林监查工作方案
    收费站青年文明号信用示范建设方…
    财务处处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几个问题
    食药监局党组廉政总结
    新士兵训练成果演示会议主持
    团员申请材料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意见
    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方案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争创农村公路示范县工作方案
    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工作方案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规则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社保实施工作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劳动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