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政府工作计划 >> 正文
推动工资统一协商打算

一、指导思想

充分运用法律、行政、宣传、舆论等手段,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市绝大多数企业普遍建立并不断深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职工收入科学、有序、合理增长。

二、任务目标

按照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的原则;和谐稳定、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三年计划工作任务目标。

(一)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普遍建立。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达到95%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达到90%以上;年底,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全市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二)特色行业广泛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年底,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行业发展实际,两个以上行业积极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年底,市内主要行业和各县域特色行业基本建立以行业劳动定额和工时定价为核心,以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年度工资调整幅度、加班加点工资标准以及工资支付办法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三)协商内涵实现深化发展。要进一步突破工资总额、工资增长幅度等简单协商模式,进一步将企业薪酬制度、劳动工时、劳动定价、工资支付保障、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办法和标准、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与经营者年薪收入增长比例等内容丰富到协商内容之中,并根据企业不同时期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资分配和增长机制。

(四)强化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刚性作用。各类企业工资增长一般不得低于工资指导线中线。允许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工资增长高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鼓励和提倡经济增长快的企业较多的增加职工工资。工资指导线发布后,企业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执行。年终执行情况要向职代会或工会报告,作为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达不到工资增长方案要求的经营者收入要按同比例扣减。因不可抗拒因素不能实现工资增长要求的要报劳动保障部门核准。对有效益故意不增加职工工资的企业要予以预警通报,经营者不得兑现绩效年薪。

(五)加快推进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严格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或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和落实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技术津贴和艰苦岗位津贴制度和标准。企业内部工资分配要向一线岗位的职工倾斜,一线岗位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本企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通过协商,明确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工资的最低增长比例,明确企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分配比例关系。积极制定落实“同工同酬”措施和规定,确保对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相同劳绩的职工,支付同等报酬。

(六)创新工资集体协商第三方参与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相关方面专家和我市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作用,调整充实兼职协商指导员队伍,设立专职协商指导员。通过专家与专业人员、专职与兼职指导员的深入参与,推动形成企业自行协商向有第三方参与协商的新格局转变,进一步提升协商结果的科学、公平、双赢。

三、实施步骤

实施时间自年初至年底,分三个年度实施。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建立公共安全视频联网系统的计划
       水泥粉磨企业集中治理计划
       城市设计集中攻坚行动打算
       农产品交易会筹备规划
       集中处理房地产信访问题整治月规…
       建筑业质量安全管理规划
       大气环境整治月实施计划
       便民市场改建方案
       药博园土地收购计划
       加快散装水泥发展的计划
     
    润滑油企业销售经验材料
    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为民会讲话
    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第三阶段学习…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学习体会
    村镇工会调研工作报告
    城管局科学发展观活动大总结
    局党委半年工作总结
    经济会议发言
    烟酒专卖公司60周年优秀征文
    邮政局党报党刊发行会讲话
    冬日无闲服务活动工作方案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
    医疗系统绩效工资实施意见
    做好双保行动工作总结
    做好双保行动工作总结
    落实惠农政策活动工作方案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保障农民工工资准时发放工作
    企业工资集体商讨实施工作意
    政府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