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 正文
区内社会学校教师中开展支教实施意见

关于在区内社会学校教师中开展支教工作的实施意见

xx市xx区教育局
关于在区内社会学校教师中开展支教工作的
实施意见

为了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鼓励和组织城区教师支援区内边远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城区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就我区支教帮扶工作安排如下。
一、支教时限
原则上为一学年。
二、支教地点
1、中学:地处区内农村边远地区的中学及缺编单位;
2、小学:xx教育办所属边远农村学校;
3、xx区xx小学教师锻炼基地。
三、支教人员
1、中学
原则上,2001年7月以后分配,从未在农村边远学校工作或工作不足两年者;每年度落聘的在职人员。
2、小学
(1)教育办所属小学教师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需晋升小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人员,原则上须到本街道教育办所属边远学校支教;
(2)xx教育办所属小学教师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需晋升小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人员,原则上须到xx教育办所属边远小学支教;
(3)xx小学凡需晋升小学一级、高级教师职称,年龄在40岁及以下,在农村边远学校任教不足两年者,原则上须到xx小学支教,时限为一学期。
四、支教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帮助和指导受援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活动。
2、参与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引进、推广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课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3、参与受援学校学科考试的命题和教学质量分析。
4、完成受援学校交给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所教学科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
五、支教考核
考核工作由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组织实施,派出单位和受援学校参与共同参与。考核采取个人工作汇报、查阅教育教学资料、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进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和晋级的依据。
六、支教程序
1、区教育局人事科每年提出支教工作具体方案,各直属中小学、街道教育办按照人事科的统一安排,按时上报支教人员名单和相关材料;
2、区教育局人事科按当年受援学校学科缺编和支教需求情况,确定支教人员人员总数和名单,落实支教地点,并通知支教人员所在单位和受援单位;
3、支教单位及时通知支教人员,受援单位安排好支教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4、区教育局人事科及时检查支教人员支教情况。

七、支教待遇
1、支教人员支教期间的工资在原单位领取,并享受原单位福利待遇;
2、对边远地区政策性津贴,由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协助受援单位予以办理。
八、组织机构
1、为确保我区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区教育局成立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xx任组长,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xx任副组长,成员由区教育局人事科、党政办公室、教育科、计财科、督导室负责人组成。具体工作由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落实。
2、各直属中小学、各街道教育办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支教工作责任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做好支教工作的同时,鼓励城区学校向xx小学等农村边远学校捐资和无偿提供教学设备、图书等,改善农村边远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学校安全计划样稿
       学校创建平安校园计划
       学校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外语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学校创建平安家庭计划
       学校物理组计划
       学校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主题队…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结心得
    局工会领导就职演说
    教育局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整治总结
    七一讲话宣讲稿范文
    秘书考证五个误区
    入党思想汇报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共青团县委机关规范化建设制度
    党团青年节活动安排统筹方案
    国庆节演讲稿为祖国腾飞喝彩
    文明城区建设街道意见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工作意见
    学校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