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考察材料 >> 正文
创建先锋基地实现党建和经济双利

的做法和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坚持因地制宜,多类型调整组织设置。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经营的要求,积极领办、创办先锋基地。一是紧密型。在一些规模大,涉及农户范围广的行业基地上,由镇乡党委牵头,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单独建立党支部。越溪乡群英塘、大佳何镇高湖塘都是在海水养殖基地上单独建立党支部。二是结合型。在已建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党支部,按照规定程序实行党支部与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双向任职,实现基地党支部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紧密结合。一市镇枇杷协会与枇杷基地党支部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三是嵌入型。以村党支部为单位,领办、创办先锋基地,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基地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长街镇洋湖村的翠冠梨基地、胡陈乡中堡溪村的水蜜桃基地,都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创办的先锋基地。四是开放型。根据特色行业的需要,在基地上建立临时党支部、联合党支部、专业党小组。桑洲镇的屿南岗茶业基地建立了茶业联合党支部,西店镇凫溪村的香鱼基地则把党员养殖户编为村党支部中一个专业党小组。
2、创新管理机制,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各地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基地党组织运行机制,努力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一是建立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员种养殖户既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地的党支部生活,又参加“先锋基地”内的组织生活,受到原党支部和基地党支部的双重领导,促进了党员的有效教育管理。二是开展“双向培养”活动。使一大批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一大批符合入党条件的致富带头人加入党组织。基地党支部与村党支部从致富能人中筛选入党积极分子,列为“四双”活动岗位培养对象进行岗位实践锻炼和党性教育培养,由村党支部吸收为党员,为农村培养和储备一大批优秀人才。三是设置有效载体,拓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途径。通过党员的权利义务对等设置,建立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等制度,宣传政策法规,推广科学技术,传递市场信息,调解矛盾纠纷,了解民情民意,发挥党员应有的桥梁纽带和先锋模范作用。黄坛镇有的村高山蔬菜基地党支部根据各类党员的特点,分成党员示范户、党生产户和党员服务户、进行挂牌生产,既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又增加了党员的压力,同时也方便了群众的联络、沟通和监督。四是建立“先锋基地”联系会议制度。明确县委农办、县农林局、县海洋渔业局等涉农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对“先锋基地”工作的指导,加大对先锋基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组织保证。
3、树立发展宗旨,为基地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服务。基地党支部把工作落脚点放在引导和带领农民致富上,把工作目标定位在政策宣传、科技培训、信息服务、沟通联络、维护稳定上,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一是实施科技培训活动。通过举办报告会、外聘专家讲学、党员干部轮流讲课、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农民参观基地、外出考察培训等,创新教育培训思路,改进教育培训手段,拓展教育培训空间,完善教育培训内容,营造教育培训氛围,形成“比学赶帮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长街镇西瓜基地,举办三期西瓜种植技术培训班,并组织种植大户赴温岭参观学习。茶院乡茶叶协会党支部组织茶农开展《名茶制作技术》、《茶叶采摘技术》等培训讲座和现场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市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支部组织安排部分党员和农产品购销户搜集农产品市场的要求动态和市场供求信息,定期在会议上分析汇总,并以“信息直通车”、信息技术交流会、黑板报等形式,对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予以公布,为农产品提供市场行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坚持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促进农村…
   县城道路拆违考察材料
   电信公司领导考察材料县
   办公室副主任选拔任用考察材料
   民政局加强县委副书记考察材料
   民政局领导对支部书记考察材料
   人事局副局长素质考察材料
   电信局的后备干部考察材料
   民政局领导党员义务考察材料
   民政局领导考察党委书记的材料
 
县委书记政协会议讲话
婚庆司仪证婚词
入党思想汇报6——观生死抉择有感
大酒店人事治理条例
党外人士暑期学习谈心活动座谈会…
农业技术指导站二00六年半年总结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演讲稿
市乡镇妇联主席培训班开学式讲话
街道社区挂职学习心得体会
领导招商引资及工业经济会议讲话
卫生部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
创建电子政务管理办法
国家级果业示范园创建工作安
创建诚信企业实施意见
日光温室创建政策扶持工作意
创建中医药示范县工作方案
创建新农村示范点补助方案
移民新村创建工作方案
开展基层组织创建年活动方案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创建工作意
考察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