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正文
高中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烧木炭上传统项目,相信大家没有烧过木炭的。冬天,放一火盆,加入木炭引着,一群人围着火盆聊天、吹牛、身上暖暖的,多好啊!而且,用木炭烤出来的腊肉,肉质晶莹滴透,可谓人间美味。

  然而木炭要靠人来烧的,要有木炭窑,木材放入窑中密封,窑下面烧大火,让窑里面的木材受高温炭化,然后待冷却,再取木炭。

  第二天,我就和爸爸来到了山上,我们找到了一块宽广的平地,这就是我们挖坑的地方了,首先,我们挖了一 个长2米,宽1米的坑,我们又找来了木材,锯成2米的木条做烧炭用,我们还找来了几捆干木材和嫩树叶。一切材料都已经准备就绪了,我们就开始把这些材料放在一起烧了。

  放最底下的当然是干材了,然后把烧碳用的木头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叠放在干材上,再把嫩树叶覆盖上去,最后盖上一层土,只留一头用于点火。一切准备就绪后,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高兴地说 ,“爸,我来点火。”

  “好的”,我拿来打火机点燃了干材,一刹那间,滚滚白烟就升起来了,虽然这个时候没有太大的风,但是,那浓烟好像是专门更我作对似的,我到哪里它就更到哪里,害我无处可躲,直叫我泪流满面,哎!烧碳的确不简单啊。

  然而,刚刚放的干材不足以把湿的木头烧到火候,所以还必须随时添些干材,我和爸爸两人轮流着来,每次都弄得我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为什么事而哭呢!待我们估计炭火不会灭的时候,我们找来嫩叶把点火的口封住,照样的也盖上了土。第一天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就待第二天木材炭化了就取出来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累得我腰酸背痛的,然而我的心中还是乐滋滋的,夜里还梦见了一 筐黝黑发亮的木炭。

  第二天的清晨依旧是在冷冷的寒风中来了,暖暖的被窝实在是让我眷恋。这个时候,老爸叫我了,“起来了,我们去收木炭了!”天气虽冷,但一想到我的木炭,我就有了起床的勇气,马上爬起来随老爸去捡炭了。炭坑仍然冒着轻烟,然而,现在的烟已经表示那么呛人了,却发出了淡淡的清香。

  轻轻地拨开土层,上层的木炭就露出来了,有的还有火星,我欲把它扔到水里,老爸赶忙制止了我,“木炭放到水中会吸水过多,而且泛白导致质量下降,只需要用一点点水浇灭就行了。”

  “哦,我知道了。”

  一个上午下来,我们终于把木炭捡完了,一过称,足足有一百多斤。接下来就拿到集市上去卖了,不想一到集市,就有一个老板说我们的木炭油光发亮,质量上成,一下子就全要了,没想到卖得那么顺利。我心里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看到自己烧出来的一根根木炭,我不禁想起了人生,人生就是一段从头烧到尾的木炭,从生下来那天起开始由父母点燃,一直烧到死亡那天,我们不断获取燃烧的质量促使自己能燃下去,这个能量的大小最终形成了我们一生中的亮点。

  这个比喻是有点俗气,不入雅,但在我看来,却非常真实贴切。木炭的特性就是只要有火,就能燃烧,如果炭质量好的话,当然就会给人更多的温暖与热量。而且单独的一根木炭是很难烧得好的,必须要几根一起,才能最后烧起熊熊烈火。如木炭般的人生必然是简单而有力的 ,专一而奋进的,温暖而又热烈的。

  按照佛教里的说法,人生原本是简单的,简单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可把握的,可把握的才是有价值的。看过很多普通老百姓的人生,其实还是简单。只不过我们燃烧的方法与能量不同罢了。就人生而言,我们都是木炭一根。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大学生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大一新生社会实践报告
       超市销售员社会实践报告
       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报告
       假期农家乐实践报告
       走访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环保假期实践报告
       中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
       民主班级管理实践报告
       服装厂暑期打工实践报告
     
    财政局预算规划发展计划
    镇党委书记县招商引资会议发言
    通信分公司创建平安移动安全生产…
    元旦歌咏比赛主持词
    满意00服务明星班组事迹材料
    两会精神学习感悟
    我乡竹业协会发展实践与启示
    配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动员大…
    旅游系统行风评议动员会议上的讲…
    元宵节灯谜0
    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学生营养餐管理工作意见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民大学生培训工作方案
    中学生辅导教学站规划建设意
    推动大学生村官流动工作意见
    中学学籍管理实施工作意见
    总理和中学师生的交会流
    整顿学生行为习惯建议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中语域知识
    社会实践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