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开题报告 >> 正文
区域课题开题报告

   一、区域教育的主要特征

  1.多样与整体性

  某一区域内可包含各级各类教育,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等。因此,区域教育若想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水平,就必须冲破区域内部门条块界限,综合考虑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劳动有效性和投入有效性,将稀缺(经济学名词,即表示有限和不充足的意思)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如果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各自为政,自我封闭,为本部门局部利益千方百计争取稀缺的教育资源,则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资源的更加稀缺和浪费,从而阻碍区域教育整体、和谐地向前推进。所以应建立区域教育的网络系统,打破条块分割,加强综合管理,体现协作精神,发挥整体功能。

  2.特殊性

  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教育的发展起着决策和导向作用。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区域教育更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因此,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本区域内教育的特点,充分认识能反映区域内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工作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区域教育实际,使区域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重视区域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本身就是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区域教育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原则,量体裁衣,充分运用所有现在的和发掘潜在的教育资源,争创区域教育特色。

  二、区域教育

  区域教育在这里是指在地区级行政区划内的教育。譬如上海闸北教育、山东烟台教育、江苏苏州教育等都是区域教育,他们都是在地区级行政区划内的教育。区域内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旨趣、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评价以及相应外部支持系统具有统一性和相关性。

  根据上述定义,区域教育相对于全国的教育整体而言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子类与类的观系。区域教育一方面体现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又能体现全国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区域教育的提出和实践是为了将特定区域内的教育发展更加符合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全国整体性的国民教育从根本上规定了区域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但只有和区域特点结合起来,内外形成合力,才能发挥该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才能进一步提高区域教育的质量。区域教育同时也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如果全国教育采取"一刀切",不与区域发展的特殊性相结合,势必造成教育与实际脱节,阻碍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丰富的区域教育思想①,对研究区域教育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区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会对国民教育的发展起到保证和促进作用。

  区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为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的办学目标应当追求与整体国民教育的一致或适度超前,而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应当与区域内的整体教育相吻合,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才能更加充分地提高办学效益。

  三、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不损害未来几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②。即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增加人均资源储备,使后代至少有同样多的发展机会③。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发展观,它激发人类的责任感和历史感,增强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增加人类的物质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医学的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医学开题报告范文
       博士开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
       医学类开题报告范文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开题报告
       研究生毕业开题报告
       计算机专业开题报告
       中学生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中学班主任学习心得
    积极实施主题教育全力推动政法队…
    烟草文化发展经验材料
    教导处计划3
    医疗部个人总结
    学院新年联欢晚会主持词
    清明节祭祖讲话
    为镇江喝彩广场文艺演出主持辞
    干部封闭式培训意见
    党员个人评议总结
    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方案
    强化区域合作工作方案
    重点区域病防工作方案
    做好区域史志工作意见
    区域卫生整治工作要点
    区域合作联席大会召开
    区域招商引资研究经验交流材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针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的推测
    党建课题党员能力素质建设基
    开题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