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成都市作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城市,经过积极探索和辛勤努力,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明显成效,已经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鉴此,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勇带领局班子成员和机关部分处室、主城部分规划分局一行20余人,于2005年12月9日至11日,利用周末时间赴成都专题学习考察该市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经过实地参观、资料收集和专题座谈,感到收获匪浅。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成都市深刻分析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和建设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先导和引导作用,充分激活土地流转模式,全面突出政府主导,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互动,推进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具体来讲,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对新农村建设内涵和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成都市对新农村建设不是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思考,而是将其放在统筹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统筹考虑,全面部署。该市认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质上是抢抓历史机遇,主动进行发展思路调整,也就是抢抓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针对长期以来体制分割带来的“三农” 问题顽症,对从发展理念到推动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全面进行调整,努力实现城乡共繁荣的目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中,成都市结合实际提出“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同时对“三农”问题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重点,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方向。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成都市成立了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并配设了办公室,确定了县级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加大了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该市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不辞辛苦,率先垂范,在工作之余亲自带队深入到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进行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着力探索和解决该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动力、体制和机制问题,提出了要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利益,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重大战略能够持久扎实地落实下去。

二、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发展道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成都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探索,超前思考,推出了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总结报告
       政府干部提拔使用调研
       民主党建调研总结报告
       中国改革经济发展情况调研
       中学教师教育情况调研
       市场消费需求状况调研
       物业管理处学习科学发展观检查调…
       中国就业歧视情况调查
       政府下基层调研
       烟草公司违法违纪调研
     
    音乐剧剧本
    企业职工创业调查报告
    农机管理个人总结
    党员创先争优演讲稿
    局长水务局信息宣传讲话
    变电公司职工劳动防护用品治理办…
    统计系统领导事迹材料
    云梦广播电视局宣传要点
    镇人大座谈会上的讲话
    推进防震减灾发展的执行意见
    新农宅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村社保试点实施工作方案
    农村饮水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
    农村低保政策实施工作意见
    农村党组织三联三促实施工作
    做好农村统计工作安排意见
    农村开展美化乡村活动实施意
    加强农村基层机构建设意见
    农村低保重新核定工作意见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