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与思考 >> 正文
几个农村问题调查与思考

“孙子”,也就是说人们心中常有的外孙和孙子的差别都泯灭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思想上的差别呢?   首先,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湖北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例如在我调查的这些村庄里,20-35岁的村民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其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占50%,35岁以上的村民具有初中学历的占70%,现在每年考上大学的人就有10人左右。而河南的农民20-35岁的人只有50%的人具有初中学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只有20%,考上大学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第二是湖北的人受消费主义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鼓励消费会扩大需求进而刺激生产,所以现在的大众传媒宣传消费主义,湖北的人受到的影响较大,比较重视享受。例如有的农民表示“孩子多,无法让其读书,自己过的更不轻松”;“我们这的人爱享受,不想负担太重”; “不希望每天做事,做一段停一段,有钱才能享受生活”。在河南的这些村庄则较少有这种意识,主要的娱乐活动是打麻将,有电视看的也不多,读书看报的就更少,对于新观念接触的较少。   第三是湖北地区的宗族观念很淡,很重视个体奋斗和个人的力量;但在河南,很多人更重视家族整体的名誉、利益。例如湖北新贺村总人

口为1200人,共308户,村民居住的比较分散,一个塆子里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塆子指自然村)。本村共有10个大姓,人口数都相差不多,但是一个塆子里的人绝大多数都姓一个姓的情况很少见。他们认为“姓名只是一种符号”,80年代出生的人很少再按族谱里的辈分取名。但是在河南宗族观念比较严重,一个村里大多数人都姓一个姓,本姓的人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帮忙,而外姓人相对而言就受到了排斥,而且村里排辈分的情况很普遍,更重要的是那些没有男孩子的家庭在家族里会低人一等,被别人看不起。在宗族观念方面,同是超生情况严重的江西农村就更为典型。那里的一个村子很可能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只有政府组织的移民和一些特殊匠人是外来人口,这些也只占总人口的10%,湖北新贺村的老人都是单过的,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江西必然受到家族的口诛笔伐,为当地人耻笑和不容,    对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首先,重视农业科技在农村基层的推广,提高单产。因为耕地的数量是有限的,虽然我国现在还有荒地可供开垦,但是它们的位置很偏远,周围的自然条件也不乐观,而且开垦荒地需要的投入大,周期长。所以目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单产。提高单产就需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但是,现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他们的流动性很大,改行的较多,甚至农村的孩子们大多数都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其次,发挥基层行政机构的宏观指导作用。例如对外(尤其是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宣传本地的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介绍新思路,寻找新市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给与税收等方面的照顾等等。   第三,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然而值得说明的是,中国不仅仅是西部的农村基础设施差,在中部的农业大省里,多数地方的基础设施的水平依旧不高,还不具备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条件,所以基础设施是必须要改善的,然而农民小生产者的力量分散和薄弱,也只能由政府带头做,并且承担大部分的费用。   第四,妥善解决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帮助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城市里由于退休金的发放和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措施使得人们“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渐淡化。可是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劳动能力较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湖北省武汉市推行一免两补政策调…
   土地纠纷调查与思考
   农村土地经营管理问题调查与思考
   对目前农村税费改革问题调查与思…
   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调查与思考
   调查与思考农民增收五题
   农民经济组织创新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查与…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出现新问题调查…
   当前村级财务管理问题调查与思考
 
地税局科室人员年终总结
家长家教经验交流心得感想
学习八荣八耻演讲发言材料
机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讲话
财务分析报告撰写几个问题
珍惜今天奉献岗位信用社演讲
科学发展观发言材料
新闻党支部创先争优实施方案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社会公…
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自查报告
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方案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争创农村公路示范县工作方案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规则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社保实施工作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工作意见
调查与思考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