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学校规划建设发展报告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与以往学习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最大区别是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把解放思想与转变观念结合起来,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各环节环环相扣,解决统一思想问题,做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精神状态、工作态度都有所提高,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是领导人的事,是全体党员、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在这次讨论中,大家纷纷表示,为学校提出合理化意义和建议,落实解决问题对策,人人有责,倡导“我为学校献一策”,增强主人翁意识,为学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规划

在如何搞好校园发展建设规划讨论中,大家从校园发展建设规划概况及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是学校新建的教学楼,网线和电源要整体规划,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同时加大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消防总站,二是建议学校在校生规模及财务运行情况、校舍面积指标和校园发展规划要有指导思想、规划思路、规划原则及具体规划措施等,如改造教学楼环境等问题。三是建议图书馆扩大文学类图书的采购,增加人文类图书的比例,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合理的引导,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充满人文气息、休闲温馨的“第二课堂”。同时提出要建好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等想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年轻骨干教师

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拓展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现代型优秀教师。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立足教师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按照“面向未来,重点选拔,梯次培养,合理分布”的原则,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师。采取“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的方法,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显露身手的空间,鼓励引导教师立足本岗成才,在平凡中创新。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成名成家提供机遇,创造条件。铺设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脱颖而出的高速公路。

四、抓好招生和学生管理工作

招生工作面临的困难:一是学校规模小,硬件不够,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二是生源少。招生工作对策:一是提高认识,重视组织;二是加大宣传,扩大声誉;三是增强服务,改进作风;四是改善管理,提高质量;五是营造环境,挖掘潜力。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小学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发挥教育育人功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发展。

五、学校机关、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

通过讨论,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服务第一”观念,深化“服务育人”意识,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克服因循守旧的观念,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在食堂管理方面,一是要把服务好师生员工为主要工作,反思我们服务行为,不断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时刻绷紧食品卫生安全这根弦;二是要发展好食堂工作,首先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作风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务实精干的服务队伍;三是要理清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谋划好工作,打破思想僵局,放远眼光,寻求又好又快发展;四是要讲团结促和谐,维护整体利益。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民政局加强学习调研发展报告
       消防安全隐患整改报告
       法院法制宣教发展报告
       小区物业管理交接报告
       学校舍安全建设报告
       民政局深化思想教育整治报告
       公司强化干部培训报告
       农村加强科学发展观实践报告
       农村卫生医疗整治报告
       学院团委教育发展报告
     
    六中全会决定读后感—社会和谐篇
    欢送镇江技术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钢铁公司三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创优活动200年实施策划方案
    机关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监督作用研…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自查报告
    圆满完成百万只绿色照明工程经验…
    各地中秋节习俗
    局计划生育意见
    青年老师研修学习心得
    城区规划管理工作意见
    城乡公路沿线土地规划管理办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加强春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
    镇党委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总结
    镇党委依法行政规划调研报告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中学生辅导教学站规划建设意
    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规划工作意
    学校安全督查情况报告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