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性分析报告 >> 正文
建设敬老院可行性分析报告

地类别为ⅱ类。
2.设计要求建筑物安全等级均为二级,根据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区划图及有关文件确定为8度地震区,结构均按8度抗震设防。
新近堆积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为高压缩性土,本层厚度4.4米,具有非自重湿陷性(ⅲ级),答应承载力取100kpa。
黄土状亚粘土(厚度待定),具有非自重湿陷性(ⅲ级),答应承载力取180kpa。
黄土状轻亚粘土,厚度1.3—2.1米,具有非自重湿陷性,答应承载力取195kpa。
基础处理及设计方案待地质勘察后再确定。
场区内所有建筑物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3.3结构选型
各建筑物结构选型见下表
主要建构筑物结构选型一览表
序号名称结构
形式墙体楼屋面基础
1公寓楼砖混采用承重粘土多孔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2门诊部砖混采用承重粘土多孔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3康复中心砖混采用承重粘土多孔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4变配电室砖混采用承重粘土多孔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5食堂砖混采用承重粘土多孔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6锅炉房砖混采用承重粘土多孔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7门房砖混采用承重粘土多孔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第四章公用工程
4.1给排水
4.1.1设计依据
(1)《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l3-8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l4—87)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l5-88)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87)
(6)《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18-36)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1.2给水
1)生产用水
根据公用工程用水指标量确定。
2)生活用水
主要为生活用水、绿化等。
3)生产、生活用水量
小时最大用水量20m3/h
全日用水量232m3/h
用水部位供水压力0.35mpa
4)用水水质
项目区用水由*县城供水管网提供,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生产生活用水量表
序号用水种类小时用水量m3/h日用水量
最大
1生活用水18216
2绿化及其它216按8小时计
合计120232
4.1.3给水系统
1)给水管网
给水管网接自*县城供水管网,接管口径为dnl50,进口外设计量水表。
给水系统为生产、生活、消防共用给水系统,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供水管道可采用枝

状布置,管径等于或小于dn75时,采用镀锌钢管丝接,管径大于dn75时,采用给水铸铁管,石棉水泥接口。
2)消防泵房及水池
根据项目区消防总水量设置蓄水池,水池容积162m3即能满足消防要求,完全能满足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生活用水和今后发展用水。工程拟设300m3蓄水池1座(地下式钢筋砼水池)。生产、生活用水由供水管网供给,消防用水由消防泵供给。配套2台消防专用水泵,型号为kqz80-250(i)b,n=30kw。
4.2排水
1)排水系统采用生活、雨水合流排水系统,枝状布置,埋地敷设,排水管道选用钢筋砼管,水泥砂浆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财务分析报告撰写纲要
       心理分析师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林场冰雪灾后次生灾害松林蠹害专…
       市畜牧食品局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
       行政处长学习教育个人党性分析报…
       合作组建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汽车公园可行性分析报告
       思想分析报告
       部队第二阶段党性分析报告
       科学发展观党性分析报告
     
    检察官学习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
    环保局开展环境质量整治计划
    物资管理所安全自查总结
    教育局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方案
    学生创优争先学习心得
    共青团县委十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
    迎接党十七大市五年发展成就总结
    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第一阶段总结
    重症监护病房实习汇报
    行销企划案格式
    建设现场公示管理办法
    农民合作社建设实施意见
    城镇规划建设实施工作意见
    建设工程钢筋质量管理工作意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城镇规划管理建设意见
    基础设施建设意见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钢铁及金属材质基地建设意见
    循环工业园区建设意见
    党性分析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