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企划书 >> 正文
发展区北部沿海经济策划方案

,人口密度小,充足的工矿用地成为该地区吸引外来资本的重大优势。

三、开发的意义

以央子镇为中心开发“寒北”,对我区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可实现资源的集约式开发利用,从而将资源、地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寒北”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二是能使我区的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推动经济结构的转换,有利于城区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可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为全区经济和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

四、开发的基本条件

(一)开发“寒北”的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突出。“寒北”地处渤海莱州湾南岸,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水陆交通便利。省道新海公路、央赣公路在此交汇;大莱龙铁路在境内设有央子、潍北两站;建有两个5000吨泊位和一个滚装码头的潍坊港,现为国家二级开放口岸;筹划中的环渤海高速公路,将于2007年建成通车;北海路至潍坊北港的延伸工程也已经动工,

——境内土地和矿产资源优势显著。“寒北”规划面积28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1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寒北”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小。在当今土地政策紧缩的大形势下,充足的工矿用地是“寒北”吸纳外资的重大优势之一。其次,境内卤水资源丰富,高浓度卤区120平方公里,地下卤水含量11亿立方左右,可为项目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寒北”地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境内已开发盐田113万公亩,年产原盐35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1/10;溴素生产厂10家,年产溴素2万吨左右,占全国的1/4;盐及盐溴化工企业80余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9860万元;部分产品的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初步配套。以央子镇区为中心的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水利设施完善,“引峡济寒”管道直达镇区,建有库容量500万立方的平原水库一处。电力设施比较完善,建有35kv变电站3座,110kv变电站2处。通讯设施齐全,程控电话与国际联网,移动、联通达到无缝覆盖,电信小灵通基站已经投入使用。

(二)开发“寒北”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

“寒北”地区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今后该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远远不能适应全市“三北”开发的步伐,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淡水资源缺乏。“寒北”是我区淡水缺乏最严重的地区,随着全市“三北”开发的不断推进,该地区工业和生活用水会逐年增多,淡水资源缺乏的矛盾会日益突出。二是前期开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寒北”开发起步比较晚,加上建设初期资金投入少,相关基础设施尚不具备承接大项目的能力。三是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依然存在。随着“寒北”的开发建设,大批项目开始落户这一区域,用电负荷开始增加。而现有的电网结构,已不能满足用电负荷的增长和供电可靠性的需要。四是行政管理体制还须进一步理顺。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管理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导致产生了较多的利益争端和管理成本。五是初期投入高。建设成本较高;地面附着物(主要是盐田)的补偿费较南部高。六是自然环境较差。该地区基础条件差,冬春风沙大,土地碱化严重,绿化成本高。

五、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入党积极分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先…
       3·5共产党员维权周活动策划方案
       旅行社开通国际线路企划
       城管局文艺汇演企划方案
       执法局图册制作策划
       中兴z68策划方案
       酒店经营管理企划方案
       移动一点通自助服务及流动服务车…
       供电公司宣传策划
       大型楼盘活动策划
     
    如何写好运动会广播稿一
    电信劳动竞赛动员会发言
    酒店前厅服务主管职责
    班主任个人修养调研小结
    搞好企业职工保险 大力构建和谐社…
    民法院长司法教育报告
    共同构建妇女新格局努力开创妇女…
    党建规划讲话
    春节晚会经典台词
    9月日国旗下讲话
    发展花卉产业工作方案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经济工作发展指导意见
    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
    文化与旅游发展工作要点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企划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