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带来新理念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把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透露,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2002年核准编写教材118套(小学55套、初中63套),其中20个学科47套(小学18套、初中29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2001年9月进入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预计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国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不仅引起教育界而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
  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把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把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把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要害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其次,如何学习、把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把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熟悉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新课程教学改革上海二期课改历史…
   新课程教学改革拿什么让学生探究…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与发展性…
   新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呼唤研究型…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新理念新方式全…
   新课程教学改革走向研究性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
   新课程教学改革新课改理念下如何…
   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小学生评语大全班主任手册
 
提高素质培训班个人学习体会国土…
区长节日期间社会安全稳定讲话
秘书办事掌握领导性格
全区人大会议讲话
小学教导处总结
领导报告解放思想大讨论自查报告
学校后勤党委计划要点
会计专业教师述职报告
搞好优质服务打造供电品牌
海尔集团前三季度出口创汇超0亿美…
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远程教育加强农民科技工作意
抓好远程教导迎检工作
经济统计学课程学习体会
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普高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高中教师课程培训方案
中学科技课程活动方案
课程改革活动方案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